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

      对于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我们能从自己的成长记忆中找到一部分片断,也能从老辈人的回忆中找到一部分片断。此外,还能从老地图中读到缺失掉的一部分历史。

      从前年开始,我在网络上注意搜集南京老地图,这些地图有的仅仅是包含黄埔路(解放路)在内的一个区域,这对于我了解黄埔路(解放路)的历史变迁有着很好的帮助。

      目前,我对于南京老地图的收集,最久远的是1928年的《最新首都城市全图》。而对于1928年之前的地图则是一个空白。2010年夏季,南京博物院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特别展览,展品中有一张明代南京地图的复制品,引起我的关注。可惜工作人员禁止我拍摄这张地图,让我抱憾不已。

      三年多后的11月9日,我在南京博物院新馆中看到了两张清代的南京地图。这次,我可以随意拍摄,不再受到限制了。

      对于这两张清代的南京地图,我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黄埔路周围这片区域里。

      这两张地图的尺幅都很大,一张是《江宁省城图》,另一张是《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分属不同的时代。由于地图是平铺在巨大的展柜之中,用相机拍摄难免出现严重的畸变和模糊,可我依然满怀热情地趴在那里按下了快门。

      《江宁省城图》,从绘制技法上看还带有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风格,与现代地图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从其表现出的内容看,信息量很是很可观的。

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_第1张图片
清咸丰年袁青绶绘《江宁省城图》  

      从地图中看明故宫,范围很大。明故宫有内外城墙,其外围城墙将旧皇城与居民区隔离开来。在清朝时期,城墙内仍然是禁地,普通的百姓是无法入内的。

      外围城墙一周共有五个城门,分别是:东面的朝阳门(今中山门)、北面的北安门、西面的西华门(实际上应该是西安门)、西南角的小门以及南面的正阳门(也标注为洪武门,即今光华门)。

      在北安门(即现在后宰门一带)左边有一段文字:“驻防城西面顺治十七年重造起太平门至通济门长九百三十丈高二丈二尺五寸”。那座著名的香林寺就在北安门外。

      如今,这些城墙均已消失,五个城门仅剩下中山门以及残缺了的西安门。

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_第2张图片
从地图中看明故宫,范围很大  

      现在的黄埔路四号这一片区域,在咸丰六年之前是万寿竹林寺。这个寺院的历史我还无从查找,有待以后的发现。

      十分有趣的是,竺桥旁竟还有一座“挺尸桥”,其位置就是在我每天等候公司班车的地方。南京人过去有骂人“挺尸去啊?”。有关此桥的来历,据《白下琐言》卷二云:“明驸马都尉梅殷守准,燕王招诱之,不屈。及即位,谓曰驸马劳苦,对曰:劳而无功。成祖阴使谭深指挥赵爔拉杀之于竺桥,今竺桥之水通明故宫,即青溪一曲也,旁有一小桥,名挺尸桥,传为驸马被害处。”如此一来,“挺尸桥”又无趣了,反而显现出燕王朱棣的残暴。

      再看晚清至民国时期闻名全国的毗卢寺,在咸丰六年时,毗卢寺还是一座小小的毗卢庵,其位置还不在现在这里,它位于大行宫及科巷附近。

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_第3张图片
现在的黄埔路四号这一片区域,在咸丰六年之前是万寿竹林寺  

      十分遗憾的是,这张地图我没有将右侧的介绍文字拍摄完整。在右侧的诸多文字中有“咸丰六年丙辰兴化袁青绶谨识于楚南浏阳官舍”。还有“为瓦砾矣”等文字。

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_第4张图片

      网络中有《古代城市形态研究中的地图资料》一文,对这张地图的介绍有这样两段:

      “公元1856年 袁青绶绘制‘江宁省城图’,墨印纸本。表现江宁(今南京市)的城墙、城门、街道、寺庙、官署等的分布位置。”

      “1856,咸丰六年 江宁省城图 英国博物馆 袁青绶绘制,刻本,裱轴 61×110cm 该图系作家据家藏旧刻本《金陵省会城垣街巷图》,重新摹刻。以传统形象画法,详细描绘了清代南京城内街巷、河渠桥梁和各种职能机构的平面布局,近郊的山川建筑也予以表现。文字注记相关的建置沿革、名胜古迹。”

      咸丰六年,即1856年,此时,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已有三年,南京城被“长毛”严重破坏,明故宫的一些残存的宫殿被拆毁。远在他乡的袁青绶通过摹刻《江宁省城图》以寄托对金陵的怀念之情。


2013-12-11 22:53:04


评论:

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两张清代地图看黄埔路周围的历史变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