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摄影本质

     如果赋予每位读者重新定义作者原著书名的权利,我会把这一票投给新读到的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他的新作《现象》。

    这本书虽以现象为名,却以探究本质为实。

     为何会有如此反差的印象?如果你也读过一本每篇文章有着密密麻麻注脚却不是古文学教材,引用大量举例调查刨根到底却不是调查报告,涉及范围广泛至宗教传播、政治斗争、文学典籍、古美学、考古学、思想史,对各艺术流派名家及其代表作如数家珍却不是艺术史,而只是作为一本随笔集的书,你会知道我并没有扭曲作者写作意图,而是还原。

    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读一本随笔集可以烧脑到这种程度,简直吃惊。翻阅每章后面多至几页的注解不说,同时还要做笔记整理逻辑结构。作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开篇自序便能窥其一二。虽说只是简体中文版刊寄语,作者在回顾中日历史,结尾竟是:

“在中国历史中,无论是哪一个年代,贯彻的都是实用主义。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能在实用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的甜蜜与社会主义的理想完美结合起来,就只有中华民族了。”

    目光深远的作者背后,隐而未见的复杂知识系统,如同大网,铺向无边。

    在这本书编织的大网里,作为划分系统格局的各篇章,一半以上的标题都是取材至日本古诗词或者文化名词,再加上每一章都会提到一个词,调查。一尊佛像、一幅画、一张负片都能成为他手中开启摄影大门的钥匙。作者在对摄影理念的摸索中建构着自己的摄影世界。

    从注意到《时代》周刊天皇登上封面的次数,到对二战后跌宕起伏的天皇制度的剖析;从对一个佛塔构件的拍摄思考,调查该理念的代表建筑后拜访,了解原主人的著作与建筑者发表过的论文,进入建筑者的大脑拍摄出那个建筑雏形;从对母亲的调查询问,到查询考古资料追溯人类起源,再到古董店探索藏品背后对死亡的表现艺术;从接手苏珊桑塔格担纲的电影项目后,先是调查苏珊的工作经验,找来当年苏珊讲座的录音,并注意其中谈及到的一句电影台词,找来该电影DVD反复观看。这一过程包含着环环相扣的逻辑链,“调查”正是他审美态度的关键,也是他摄影创作的渊源之一。他的摄影作品里放不下,但又在随笔集里让人看到里面还有许多东西,这就是艺术家的深度。

      摄影的起源,杉本博司从透视画及蜡像、摄影术的发明两个方面讲述。摄影术诞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是所谓法国大革命私生子的拿破仑战争。接着讲杜莎夫人的蜡像创建历史。穿插着自己的一张摄影作品。读他的书你可以常发现这样一个事件嵌套另一个事件的格局,堪称精妙。杉本博司如此说道:

“我之所以与蜡像有这么深刻的联系,是因为从事摄影之后,我开始返祖似的探寻摄影的起源,而如果要追本溯源,那就要从我在纽约看到看到透视画开始说起。虽说这是一次偶然,可偶然还是那个称之为偶然的东西吗?”

     在这个数码摄影取代银盐摄影的时代,杉本博司还进行了一个了不起的尝试——将摄影术鼻祖达尔博特留传下来的早期纸质底片冲印成照片。他到过达尔博特当年的实验室——拉克尔修道院,了解达尔博特的生平,在其出版的世界上最早的摄影集《自然的铅笔》中思考达尔博特的发明心路,完整描述出达尔博特的发明经过历程,为摄影初夜的诞生而感动,并在其中发现了摄影的原初就是负片这一事实。可以说,杉本博司从不吝于对摄影世界的投入,搭建的一砖一瓦,栽培的一草一木,都是从实践中得出对根源的真知。读到这里不禁对日本人考据严谨的态度肃然起敬。

    天才总是敏于受影响的,正如健壮的胃才能更好地消化一样。杉本博司坦言一直无法摆脱杜尚的影响,在对杜尚的现代艺术创作追问的同时,杉本又将这种影响力加以学习吸收整合,进行摄影创作。比如,杜尚利用“现成品”这种艺术形式,将物品的日常意义剥离,然后再重新赋予其意义。在对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摄影时,杉本也做了这样一个转换——用狗的视觉对拍摄对象进行意义重组,从而创造新的世界。他称这种创作为摄影式本歌取,即将日本和歌的创作手法(类似于借典)拓展到摄影创作领域。作为潜心钻研摄影的人,杉本还探讨了真正意义的原创,将相机比作渔夫的渔网,而拍摄对象就是相机捕捉的瞬间流露出的真实事物。在拍摄结束后清点网眼里有没有能够让人回溯到世界始源的痕迹留下时,偶尔也会在泥沙中看到有小石子闪耀光芒。客观事物是本歌,在镜头前稍纵即逝的真实一面也是本歌。“本歌”中还有“本歌”,循环中还有循环,摄影就像没有尽头的梦一样。

    怎样在摄影中反映“真”?杉本博司在东西方绘画得到两种方法。一是在东方山水画中学会观察省略之中的细节,另外一种是西方尼德兰画派里对细节的深入观察,表现全体。杉本博司认为,摄影术得以发明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尼德兰画派绘画中那种对细节近乎病态的追求。在书中他谈到一幅《狐眼女子》的画,画中细节繁复,连项链都仿佛反射着窗外光芒一样。在他心中这幅画成为了一个符号。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也体现在杉本的作品里。杉本的海景照片,画面极简,除了大海空无一物。杉本博司讲述这个系列的拍摄理念:

    “全无可看之处却正是可看之处,当视线全都集中于摇荡的波涛时,就会被一个波涛所吸引。再凑近一点看时,就会隐约看到这波涛之中还摇荡着其他小的波涛。如果再看更细节的部分,就有可能看到其中的银颗粒了,只不过这已经太细微了,远远超出了我眼睛的能力。而银的颗粒与光的颗粒融为一体,能够直接透过这薄薄的纸张表面,穿透入观者的内心。世界是无限丰饶而又充满细节的,当这一切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便显得非常安静、放松、单纯。为了使自己获得这种体验,我才想去环游世界拍摄各大海洋。

     如同达芬奇所说的“对任何事物的爱都源于认识,认识越准确,爱也就越真挚。”杉本博司在各大艺术领域有着深刻的造诣。这不仅是因为他手中握有文化的大量积累,还有他善于沿着一条从未有人触及的巨大矿脉,蹲在地上研究其中的密度、结构、流向,通过自己眼睛和双手去解构这个世界。正如木心书中所讲的“真正的艺术家,应有一种‘自我背景’,深不可测,涵藏无穷。”杉本博司就是这样有着自身深厚背景的摄影师。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借他之眼看这个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摄影本质_第1张图片


透过《现象》看摄影本质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现象》看摄影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