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昨天刚检讨完自己,接着食言了,昨天看到了一本网络小说,又沉迷进去了。《深夜书屋》偏鬼怪流的,尤其开始几十章很有种聊斋志异的感觉,借鬼事言人事,探讨人性种种,有善有恶,善恶杂陈交汇,令人难以一一辨别。还间或着侦探小说的意味,环环相扣,又自圆其说。看着小说,也引起了自己一些关于人心人性的杂思。

我们传统意识中,总是感觉人心是重要的精神器官,所有不可察的精神思考揣度都归于人心,人心惶惶,人心叵测,人心隔肚皮此类词汇也比比皆是。现在虽证实人的大脑才是负责精神思考的主要器官,但仍难以改变我们这些固有认知。在我们的语境中,人心与人性是难以琢磨,难以考量的,世间的人事种种又总是如此验证,本是中性词汇,但用到具体语境中却总是容易与贬义的负面词汇相关联。

人性应该相当于人的各种属性,难以一言而概之,善恶是非应该只是属性偏向,而非具体标准,以善恶言,取中性值为0,善的极致是正100,恶的极致是负100,人的善恶就是时间轴上不同值连接而成的曲线,如果此人过往偏于正值,我们可能感觉这人是个好人。这样用数学的方式考量人的善恶也挺有意思的,某段时间的积分就是此人这段时间的善恶考量。但人世间种种,肯定不会如此简易,这样考量也顶多相当于物理中的理想环境—真空,常温,无摩擦力等等。

人性中善恶如是,其他的性质应该也是,有善恶,有勇敢怯懦,有真诚虚伪,有宽容自私等等,人定下的这些词汇应该只是不同的考量维度,就像三维空间有x轴,y轴,z轴。只是用来考量人性的维度坐标,实际的现实片段可以投影到具体维度上做下分析。每个文学家或者写小说的人有些就像数学家,每个故事相当于人世的切片,同样的故事从不同人的角度切片又有不同,同样的人事不同历史背景下考量又会不同,这些小说家或文学家就拿着这切片来分析。

自己生活在世间,是无法超然的如此看待,自己的人性如何,难以考量,想来可以简单比喻,自己的人心就是一个暗室,人性的善可能就是这暗室中一幽幽烛光,有之能照看见自己的这暗室种种,没有则就漆黑一团。这烛光再亮也难以照见自己人心的边边角角,能收拾整理的也就是这烛光可见范围。

姑妄言之,且存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