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
疫情席卷全球,中国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等新冠肺炎防疫物资需求大爆发,相关企业从1月忙碌至今,并已进入二次扩产供给海外。
但是,在这些企业“踩油门”的时候,另一部分非必需的医疗器械需求锐减,更广泛的中小医疗企业遭遇寒冬,艰难求生。
田烨是上海牙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牙典医疗”)的创始人,如今是公司成立的第五年,眼光超前的他正在布局3D牙齿建模软件,却未曾想遭遇了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
业务量断崖式下跌
牙典医疗的业务分为两块,一部分是生产以隐形矫治器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另一部分是向医院提供牙齿建模的3D软件。目前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医疗器械业务,而软件研发则是未来的趋势。
但是,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大量的飞沫、气溶胶,交叉感染的风险极大,因此口腔科在疫情中成为高危科室,几乎遭遇全面停诊。这让像田烨一样的医疗器械供应商遭受重创。
“突然之间就没有业务了。”田烨表示,今年1-2月,牙典医疗的业务呈现“断崖式下跌”,九成以上业务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4月16日,医学界智库发布“疫情期间医院运行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其中50.6%受访者认为口腔科和耳鼻喉科成为医院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科室,其他例如消化科、骨科、外科也多有提名。今年第一季度,95%的受访医院业务量和营收都出现了同比下滑。其中,84.8%的医院门诊量下滑20%以上,39.2%的医院已出现资金断流的情况。
3月中旬,另一位康复类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经理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由于医院停诊,医生也不接待销售代表,医疗器械没有了需求与销售渠道。“以前一天能接二十几个电话,如今一个电话也没有,没有订单,每月的绩效根本完不成,收入降了很多。”他说。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医院陆续恢复诊疗,医药市场也正在复苏。4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官网发布招标项目,对骨科医疗设备、科研设备、5G智慧医院远程会诊和院前急救系统建设等发出了采购意向,希望有相关产品及信息且具有合法合格资质的供应商与其联系。
上述销售经理也表示:“我们公司的业务量在3月底就见涨了,估计4月还会继续涨,5月恢复正常。清明节后全体员工都已经复工,与我们有业务往来的各医院也开始接诊病人了。”
但是,即使医院在逐步恢复正常诊疗活动,口腔科依然受到很大限制。田烨告诉记者:“之前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的正畸科都很忙,病人都接不过来,如今却十分清闲。来就诊的大多是急需治疗的人,比如牙疼病人,需要牙齿矫正的病人通常会考虑晚一点,等到更安全的时候再来就诊。”
并且,与其他医疗器械不同,牙齿矫形器是全定制,因此医院也不会提前采购“压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田烨的压力可想而知。
田烨表示:“虽然我们公司有一定的现金储备,但是不确定疫情究竟会持续多久,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艰苦的准备。”他在这段时间调整了整个团队的薪资水平与发放时间,以求控制成本。“从管理层开始到下面的员工都知道,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生存,所以大家也都能够体谅。企业活着员工才有工作,大家才有饭吃,我们要保证至少能熬到年底。”他说。
除业务量锐减外,在疫情后期,田烨开始担心起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账期。
“原来客户的账期基本上是1-3个月,但是疫情之后口腔行业的业务慢慢恢复、有新的订单进来的时候,这些客户能否按照约定好的账期回款,其实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他们也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可能就会拖供应商的款。”田烨说,为了保证公司健康的现金流,他宁可推掉一些“看上去很美,但回款可能很糟”的业务。
疫情冲击下,许多像牙典医疗一样的中小企业正在苦苦支撑,这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各地陆续出台扶持政策,覆盖税收、社保、贷款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田烨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牙典医疗享受了两个政策,一是房租的减免,二是社保的减免。
“对我们来讲,现在一每一分钱都很珍贵,这些帮助也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尽可能长的熬过这个冬天。但是在这样大的一场全球性灾难面前,实话说,一定会有企业死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家给予的支持只能是外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企业不能坐以待毙。”田烨说。
积极布局远程医疗
寒冬之中,田烨意识到,疫情催生新的需求,远程医疗也许是公司“化危为机”的一次机会。
其实牙典医疗在2016-2017年间,就做过远程医疗方面的原型机,但是当时5G等配套技术尚未成熟,人们的观念也没有转变过来,因此项目最终搁置。但这次疫情带来了新的转机。“经历这次疫情,大家习惯问诊减少接触,那么能不能把更多口腔的业务流程挪到线上、挪到远程去?我们在做一些软硬件方面的探索,希望把之前的研究成果转化掉,最近也在跟一家比较大的公司正在谈这方面的合作。”田烨说,预计在接下来的3-4个月内,会有一些新的产品推出。
另一方面,他想基于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进行更多轻资产的尝试。
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类似,指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业内普遍认为,该制度一旦铺开,对医疗器械注册与生产两大环节带来的“解绑”效应明显。
长期以来,中国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生产环节是被“捆绑”在一起的,必须由同一个经营主体来完成注册和生产动作,增加了业务开展的难度,造成一定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GMP车间,大部分企业的GMP车间都是闲置的,但是你没有又不能去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是生产企业许可证。”田烨举例。
但是注册人制度鼓励资源整合与共享。“简单来说,就是产品的研发是一家公司,大规模生产可以是另外一家公司,双方进行合作。”田烨说。目前,上海、广州、天津三地已经成为注册人制度试点。
田烨表示,以前企业需要不停地做大,降低单体的成本,靠这种方式去扩张。但是现在对我们这些新的企业来讲,更应该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争取做到最好、做出价值,只赚这一块儿的钱。“不要想着这个产业里面所有的钱都去赚,这是很难的。我们之所以在软件上面发力,不仅仅因为要布局远程医疗,也是想集中精力把我们的强项做好。而生产并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可能会跟一些生产更强的这些公司去做一些合作。”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期间,社会上始终在进行会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的讨论。可以参考的一个例子是,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社会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增速明显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关于这个问题,田烨坦言疫情拖得越久,消费反弹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前我们认为,如果疫情在3月份得到控制,商业也基本恢复,消费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但是现在你会看到商业其实没有完全恢复。”他说,“更现实的是,随着公司控制成本,员工普遍遭遇降薪、裁员,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物价上涨、房贷压力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田烨依旧相信“春天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到来”。“对于我们牙齿矫正业务来说,这些消费需求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延后了。有矫正需求的消费者会计划未来的某段时间去做这件事。所以我们也说,需要把握这一段时间,就看冬天有多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