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男孩派
ID:boy666dj
在朋友圈分享女儿读诗打卡,看见阳阳妈的留言:
“真羡慕!我家阳阳死活不愿意读,他爸都揍他好几次了!”
阳阳还不到3岁!
阳阳妈说,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有的小孩3岁都认识很多字、会背很多诗了,还有的小孩四五岁就能用英语流利表达了,所以也想让阳阳早点启蒙。
现在阳阳每天不仅有读诗打卡,还有英语打卡,以及线上逻辑思维课打卡。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习惯要从小养成。”阳阳妈说。
才3岁的孩子,能听懂什么呢?我女儿可是该上小学啦。
好几次打卡小视频,我都能听到阳阳或抽泣或带有哭腔的学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逼迫不懂事的孩子学习,这份苦心,我们做父母的都理解。但教育不是“拔苗助长”,很多事都急不得、逼不得。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6岁之前,这4件事千万别逼孩子。
逼孩子坚强
上次幼儿园开学时,有个男孩让我印象很深。
新生入园难免哭闹。这个男孩抱着爸爸的大腿不放手,一边哭一边嚎“我不上幼儿园”。
急于脱身的爸爸一脚把他甩了出去,还说:
“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了,要勇敢,不能哭,知道不?”
男孩哭得更大声了。
老师说,这个男孩已经哭了两周多了,是新入园孩子中适应最慢的一个。
无论妈妈还是爸爸,都向他强调:你已经长大了,该去幼儿园了,不能再缠着爸爸妈妈了。
可现实是,孩子刚满3岁,并没有成为家长期望的“男子汉”,原本就因为恐惧分离而哭闹的孩子,更害怕了。
蔡康永说:
“很多令人生厌的情绪其实都是美好的设计,是我们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一味教孩子坚强、不能哭鼻子,殊不知哭泣只是他们不安情绪的一个出口。
面对全新的未知环境,孩子恐惧、害怕,甚至伤心难过,都是正常的。
此时他们最渴望的显然不是指责,而是爸爸妈妈的安慰、鼓励。
逼孩子坚强,看似为孩子好,其实是否定他的恐惧,让他本就不安的心灵雪上加霜。
爱与鼓励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在爸爸妈妈爱与呵护中长大的孩子,才能生出坚强无畏的勇气。
0 2逼孩子听话
养孩子最痛苦的是什么?
也许不是经济压力,而是孩子不!听!话!
让他好好吃饭,就不!我就要吃肉不吃菜。
让他把玩具收好。就不!我就要乱扔乱放。
让他乖乖躺下睡觉,就不!我就要蹦蹦跳跳!
……
“乖”“听话”,这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谁家若有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一定羡煞旁人。
然而,越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过得越辛苦。
有着“天才美少女作家”之称的蒋方舟,从小就是一个听话乖顺的孩子,但她说这是自己最大的性格弱点。
因为她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想着顺从迎合别人,不管自己快乐不快乐。
有一次,她和男友发生矛盾,明明自己很烦,却还是不停道歉。
男友不依不饶地打了十几个电话,以至于她看到电话就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应付。
心理学家认为,过于听话的“乖孩子”容易陷入两个困境:叛逆,或是缺乏主见。
第一种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不喜欢管束,从小就很执拗。若被父母逼着听话,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得特别叛逆。
第二种孩子性格软弱,容易服从。父母若逼着他们听话,小时候他不敢为自己做主,长大后则不习惯做主了,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更危险的是,这种孩子在家听从父母,在外听从别人,极易被煽动、怂恿。
武志红说:
“逼孩子听话,就是在给孩子喂毒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为他的一生引路,却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可能没出息。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独特的真实,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就让他活出真实的自己。
逼孩子合群
女儿的口才培训班里,有一个叫雯雯的女孩,每次送女儿上课我都能注意到她,因为太特别了。
老师提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叽叽喳喳。她坐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极少参与。
课间休息时,小朋友们三三两两结伴玩耍,她总是一个人。雯雯妈忧心忡忡地说:就是感觉女儿不太合群,为了培养她的社交能力,才给她报了一个口才课。
第一次上口才课时,老师让每个小朋友表演一段节目并介绍自己,雯雯为难地哭了。让一个内向的孩子强行合群,真的太难了。
雯雯并非“问题孩子”。
她虽然不主动,但老师单独提问时她都答对了。那些配合口才演说的小游戏,她也做得很到位。
雯雯妈说:
“她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玩,往玩具堆里一坐半个小时不用管;去外面玩,盯着一窝蚂蚁盯半天。”
老师问她:你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她说:“我不喜欢。”
对喜欢独处的孩子来说,“不合群”就像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再也无法昂首挺胸做自己。
爱因斯坦说:
“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表现来衡量一条鱼的能力,那么这条鱼将一辈子活在自惭形秽中。”
合群or不合群,没有优劣之分。
独处只是一种性格特点,不是缺点。它与外向型性格一样,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标签,甚至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美国科罗拉多英才中心对社会精英进行了3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性格安静内向的英才,几乎是外向型英才的3倍!而且智商越高的人,内向型倾向越强。
因为爱独处,孩子才拥有更强的专注力、感知力、洞察力,更擅长深入思考,拥有更丰富的内心生活。
强迫一个安静的孩子去社交,其实是“扬短避长”,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与其让孩子痛苦地合群,不如让他独自开心地探索远方。
0 4逼孩子独立
闺蜜最近刚刚结束了一场“分房大战”。
她婆婆说:
“3岁4岁不分房,5岁6岁毁断肠。”
劝她与4岁的儿子分房。闺蜜想:反正现在放长假,孩子即使偶尔休息不好也不影响白天玩耍,就同意了。
结果一到睡觉时间,孩子就开始哭闹:“妈妈不爱我了,不要我了……”
婆婆拉孩子去自己房间睡,他撒泼打滚嗷嗷叫,弄得全家不得安宁。
婆婆劝闺蜜狠狠心把卧室反锁,别让孩子进来,而且还说:“该分不分,他对妈妈越来越依赖,影响独立。”
教育孩子独立,这本无错。但前提是,不能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认为,6岁之前,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爱。足够的爱换来足够多的踏实,孩子心里踏实了,才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才能学着独立。
内心还没长大的孩子,即使学会了独立,也是脆弱的。演员王子文在单亲家庭长大,父母从来不问她辛不辛苦、冷不冷、累不累,她早早就学会了独立。
可长大后她说:
“独立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没有人关心。这个创伤这辈子自己都带着。”
被迫独立的孩子,看似坚强,其实非常缺爱。
真正的独立,应如中科院博士侯瑞鹤所说:
“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把手放开,而是即使放开双手,孩子也无所畏惧。
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身后都有父母托底。在孩子翅膀还未长硬时,千万别急着逼他飞翔。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不能催,不能逼,不能吼。
因为那个小小的孩子,已经流着汗、喘着气,尽力跟上我们的脚步了。
此时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在等待的间歇,感受一下花的香、虫的鸣、微风的温柔,以及相伴的美好。
-END -
*来源:男孩派,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公众号:男孩派(ID:boy666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