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卡娃·炉叔
这两天,印度封城后的穷人生活上了热搜。
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全国封锁,13亿居民全部隔离,以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然而,贫困正迫使数以百万计绝望的印度穷人无视封锁令。
全国停工后,他们没有了生计来源,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
“都是死,不是因为饥饿,就是因为病毒。”
为了生存,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出门觅食。
在首都新德里的郊外,有一个垃圾填埋场,这个臭气熏天的地方,成了一些人的救命稻草。
一位平民说:“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吃这里能找到的,任何能吃的东西。”说着,就从垃圾场里捡起一块吃剩的面包。
他们在这个垃圾场里,寻找着任何能让他们生存下去的东西。
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其实正是这些活在最底层的人。
在美国的底特律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处于贫困线下,在这次疫情中,他们也陷入了困境。
因为他们没钱交水费,水利公司已经给他们断水了。
没有水,就洗不了手,病毒对他们的危险就更大。
为了应对疫情,底特律政府答应恢复供水,但仍有2500户家庭处在断水境地。
这次疫情中,美国政府答应,感染病毒的人将由医保支付医疗费用。但事实上,全世界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买不起医保的美国穷人,会因此倾家荡产去治病,甚至因为没钱而无法在感染病毒后接受治疗。
世界上其他的地方,还上演着更残酷的一幕。
在利比亚,战乱和疫情一起成了平民百姓的噩梦。
为了抗击疫情,黎波里政府宣布实施全国宵禁。
在宵禁期间,如果民众擅自上街,将会受到最多6个月的监禁处罚。
然而,战乱的硝烟还未熄灭。敌人利用这一点,对城市里的民房进行无差别轰炸。
每当有炮击的时候,平民不能离开他们的房子,只能坐在那里,等待命运的安排。
就连医院,也遭到了炮弹的袭击。
跑出去,是病毒在肆虐。躲屋里,是炮弹在轰鸣。
有位身处利比亚的博主说:
“我有时候会想,哪种死亡方式更糟糕,染上病毒而死,还是被导弹直接炸死。”
对于他们而言,无论待在家里,还是跑到外面,都无法保证生命安全。
而有些颠沛流离的人,甚至都需不要在两者之间抉择,因为他们的家,早就变成了废墟。
在这两则新闻下面,点赞最高的评论是:“感恩出生在中国。”
有人说:一点都不担心没有吃的。
还有人说: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疫情当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有的人食不果腹,只能靠捡垃圾生存。
有的人朝不保夕,时刻面临战争危险。
有的人无钱治病,只得咬牙硬抗下去。
……
外界陷入至暗时刻,越是在这种时候,才越体会到:
当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幸福。
当中国人很幸福,这不是盲目的自吹自擂,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首先,就是中国14亿人口能吃得饱。
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有一个问题:“中国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十多亿人的?是靠进口还是自给自足?”
对此,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的回答,让无数人拍案叫绝。
他在谷歌地球上,选取了中国的几个地理位置,展示了最真实的中国。
●福建宁德港
在福建省的沿海地区,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方格块。
把地图放大一些,你就可以看到海面上漂着上百万个房子和网箱。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上,你可以看到无数个这样的网箱。
而这些,就是中国的“海鲜农场”。
相比出海捕捞,中国选择了在同一个地方养海鲜。
这样不仅成本低,挣的钱还多。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网箱都养着几十条鱼,那么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规模。
正因如此,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家庭也能吃得起海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估计,全球海鲜每年总消费1.44亿吨,中国以6500万吨的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45%,而印度只有480万吨。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差不多,但海鲜消费量却是它的12倍。
● 山东省寿光市
在山东平原上,你能看到上百万个小屋。
这些小屋是做什么的?是用来控制温度湿度的蔬菜水果大棚。
在大棚里,无论哪个季节都能让蔬菜水果一年多熟。
这意味着,相比传统农田,这里的蔬菜水果产量能高出好几倍。
为了推广这种方法,政府为农民提供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来搭建大棚。而且,政府还通过教育培训,教会农民们自主操作大棚。
因此,寿光也成了全国的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在7亿吨左右,占世界总量的40%,印度的耕地面积大于中国,产量只有1.8亿吨,中国是它的3.8倍。而且,中国几乎每一种蔬菜产量都是世界第一。
中国的蔬菜水果,不仅产量高,还便宜。
在日本,一只西瓜大约卖140元人民币,而在中国,买一只更大的西瓜只要20元不到。
● 西藏拉萨
在西藏的每个城镇,你也都能看到大棚。
以前,西藏不适合种植蔬菜,所有蔬菜基本都是从外地运进来,价格还贵。
自从大棚普及,过去十年里,西藏的蔬菜价格下降了90%。
历史上,多数藏人只吃牦牛肉、奶、乳制品和面食。
而如今,中国政府让大家都吃得上蔬菜水果了。
● 新疆
下面这张图, 右边是新疆,左边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地区。
可以看到,新疆一侧遍布绿色的农田,而阿拉木图一侧基本是一篇荒原。
实际上,这里的土地都很贫瘠,因为土壤酸性太高,水资源又少,基本不适合种地。
那为什么新疆会有这么多农田呢?
因为新疆建设兵团。
在过去30年里,新疆建设兵团每年都会派人去以色列学习沙漠气候条件下先进的农业技术。学成之后,再回到新疆付诸实践。
当这些土地开垦完毕时,再卖给当地农民。而且,每个村子都会有专人教授农民如何科学耕种。
此外,中国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了各种新式水稻,让农民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粮食。
因此,新疆的荒地成了高产的沃土。
新疆的农民在这里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不仅喂饱了肚子,钱包也鼓了起来。
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在新疆试种的海水稻品种
其实,像上面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各地都存在。
政府不计其数的投入,加上农民的勤劳,让中华大地成了粮食之乡。
就这样,中国凭本事养活了14亿人。
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依然不用担心饿肚子。
除了养活14亿人,中国也在努力地让他们活得更好。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而从2012年到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8239万,这速度,相当于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成了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而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都源于中国矢志不渝的脱贫努力。
在2019年公布的各省人均GDP排名中,贵州、云南、甘肃是排名最后的几个省份。
而中国在这些省份,做了更多的努力。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和戈壁荒漠之间,红土黄沙遍地,幽深的峡谷纵横。简单来说,这里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依然有人住在这里。
在这里,庄稼难种,也难卖,因为交通极其不便。
为了降低成本,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桥梁。
下面这张图,是国外一座5级的桥梁。
而下面这张图,是甘肃50级的天宁沟大桥。
这座桥还在修建中,但明显能看出,它在大山之间连贯纵横的气势。
在这样的桥上通行,你可以全程保持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
建造这样的大工程很贵,但考虑到因此节省的运输成本,它依然值得。
除此之外,甘肃也建起50级的高速公路。据统计,仅甘肃省50级高速公路的长度,就是印度全部高速公路总长度的近3倍。
这些路有多重要呢?
打个比方,如果你住在甘肃,想从淘宝上买一部手机,从深圳到敦煌的运输成本只要15块钱(约合2.2美元),而且最快3天就能到。
而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26.13美元,是中国的13倍。
这些实惠便利,都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的。
在云南和贵州,地貌依然是最大的阻碍因素之一。
人们住在高耸的山峰和幽深的峡谷之间,出行极其不便。
于是,全世界最高的100座桥,几乎都在这里。
这是贵州六盘水的北盘江大桥,是全世界最高的桥。
这是云南宣威市的普立大桥,全世界第3高的桥。
这是云南丽江的金安大桥,全世界第4高的桥,今年竣工。
这是贵州的鸭池河大桥,全世界第5高的桥。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这是贵州的六广河大桥,全世界第6高的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遇山开山,遇水修桥,中国政府就这么给云贵高原的百姓们建起了一条又一条连接外界的路。
除了修路,中国还让4G网络普及全国。
根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已经有超过12亿人用上了4G,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在这块大地上,有着544万个4G基站,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要多。
即使是偏远的村子里,都有4G信号。
而且,中国的流量费用也在全球最低行列。
这意味着,中国人既享受着高速的网络,又不必花太多的钱。
得益于此,偏远地区的农民们即使不出门,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让更多的人过上好生活。这些事情它自己不会说,西方媒体也不会报道。
更重要的是,中国做这些事,都是由国家来承担。
做这些事基本都是赔钱的,但却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下了血本,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当一名中国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幸福,且自豪。
为生活日益美满而幸福,为祖国日益强大而自豪。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祖国一直在默默地保护着我们,它不说自己做得多好,却一直在用行动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中国一路走来不容易,当把目光看向国外,才知道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远到可以让其他国家羡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了这么多,不只是想让你知道你过得有多幸福。
更重要的,是想告诉大家:
“请对祖国抱有感恩之心。”
是它,给了我们和平、温暖与希望。
点个【在看】,感恩生在中国!
*参考文献:
[1]Janus Dongye,《近14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
[2]Janus Dongye, 《中国如何发展它的贫困地区》.
[3]中国社科院,《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卡娃·炉叔,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卡娃微卡(ID:kawa01),让千万女性看见美好。转载请联系卡娃微卡。喜欢卡娃可以加微信:kawa2020520,与我互动。 点个【在看】鼓励下卡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