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比耶男孩(ID:biyeahboy),作者:林比利,题图来自:《让子弹飞》剧照
1994年1月,录制完《正大综艺》二百期特别节目的第二天,杨澜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杨澜那时候还不满26岁,但这位北京姑娘却凭借在央视王牌栏目《正大综艺》的出色表现,在全中国家喻户晓。
正当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选择了一条让所有人意外的道路,辞掉主持人的工作,远赴美国求学。
杨澜在《正大综艺》
她选择的城市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
那一天,杨澜的飞机误点了,到达纽约时已是午夜时分,但这丝毫掩盖不住她的兴奋。
她眼中纽约的第一印象是,一座绵延不绝的灯火城市,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满是紧紧相连的移动的光点,穿梭纵横。
她的嘴里有些发干,年轻好胜的心怦怦地跳着。过去的一切浮华,似乎从此刻消失,杨澜决定一头扎进纽约火热的生活里,重新开始。
纽约能让她这么激动有个原因,在她出国之前,国内刚刚热播了一部电视剧,那部剧的名字叫,《北京人在纽约》。
而剧中的一句台词,更是让所有中国人对纽约既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恐惧,那句话是: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一
《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的大火,跟一个男演员有关,姜文。
90年代初,姜文已经凭借《芙蓉镇》、《红高粱》等电影,一举成名。但他自己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不拍电视剧。
直到有一天,他改变了想法。当时姜文请了一帮同学去他家里玩,大家准备在厨房里做了点儿饭菜。
这时候,突然有人指着电视说,这个电视剧好看。然后所有人都去看那部电视剧了,没人记得还在做饭,结果把饭全弄糊了。
那部剧叫《编辑部的故事》,由葛优、吕丽萍主演,讲述了发生在编辑部里的一系列故事,当时好多明星,如濮存昕、张国立等等都去客串过。那是一部大腕云集的室内喜剧。
《编辑部的故事》
这部剧也改变了姜文对电视剧的偏见:电视也挺好看,挺有意思,挺吸引人的。
过了一阵子,一帮人来找姜文商量拍戏的事儿,这些人全是《编辑部的故事》剧组里的。
其中有个叫郑晓龙的,他既是《编辑部的故事》的导演,也是他想让姜文主演的新戏,《北京人在纽约》的导演。
除此之外,跟郑晓龙搭档导演的是崭露头角的冯小刚,那时候他远没有现在有名,《编辑部的故事》冯小刚不仅参与了编剧,还客观了角色,这次他又当上了导演。
《北京人在纽约》的剧本,其实来源一个同名小说,写小说的确实是个北京人,叫曹桂林。
曹桂林从小在北京长大。1982年,35岁的曹桂林辞去乐团大提琴手的职位,带着寻觅更好生活的向往,飞去纽约。
男主角王启明
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第一波出国潮。曹桂林在美国很能吃苦,他从洗碗工干到成衣公司总裁、工厂老板,完成了从音乐人到生意人的转变。
后来,他把以自己为原型的美国10年经历,写成了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没想到在中国反响强烈,销量超过100万册。
火爆的原因很简单,这部小说戳破了大众对美国的幻想。
当时中美两国在物质上差距巨大。加上出国的人传回来的情况从来报喜不报忧,回来也是衣锦还乡,造成那时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就是遍地黄金,很多人不遗余力、不择手段一定要出国。
事实上,初来乍到的中国人,难免会遇到文化上的冲突,和生存的压力。曹桂林的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残酷的一面。
姜文觉得这个小说很有可看性,郑晓龙又很能说服人,他希望姜文来演剧中的男主角王启明,也就是曹桂林的原型。
这位北京爷们就说了四个字:
那就演吧。
于是,这成了姜文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
二
一部戏,只有姜文一个人可不行,他们早看中了另一个实力派演员,陈道明。
那时候,陈道明已经在电视剧界“封神”。《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和《围城》里的方鸿渐,让他两度获得飞天奖影帝,年轻时候的明叔已经做到了演啥像谁的地步。
陈道明
陈道明很痛快地答应出演男二号,他还把自己在央视做过播音员的妻子也带进了剧组,按照计划,陈夫人出演女一号。
1992年9月,陈道明率先跟着剧组去美国体验生活。11月上旬,正式开拍。可拍了仅仅7天,陈道明觉得没法拍了。
他的理由是,自己演的这个男二号剧本写的不好,怎么演怎么别扭。他要求编剧重新给他改,但编剧并不在美国,而剧组已经开拍了,没法为此事耽搁。
陈道明干脆说,那我不演了。
其实,当时陈道明不演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姜文是男一号。虽然他俩同为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但俩人戏路不太一样。
姜文张扬外露,陈道明内敛闷骚,本来姜文的表演就很强势,剧本里又对陈道明演的男二号着墨不多,根本让明叔发挥不出来。
这也是陈道明不想在一个不对等的条件下,跟姜文PK的一个重要原因。
剧组一看陈道明是真不想演了,他们没办法,只好答应。可关键陈道明不演不算完,他老婆也不演了,这一下就缺俩主要演员。
剧组开始满世界找男二号,姜文想突然想起他认识的一个美国朋友Robert Daly,他的中文名叫戴博。
戴博其实之前是个正儿八经的外交官。戴波1962年出生于纽约上州雪城的一个爱尔兰裔家庭。他在雪城大学读书时修读美术专业,后来转入文学系,没想到他毕业后却从事起外交工作来。
从1986年开始,戴博来到中国,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总署任外交官。1991年,戴博辞去外交官职务,到康奈尔大学教授中文两年。
姜文和他是老朋友,正好缺人的时候,姜文想到,戴博不正好在美国吗,而且他中文又好,是非常合适的男二号人选了。
王启明前妻的“洋老公”大卫
戴博这个人选搞定之后,又陷入了对女主角阿春的纠结中。
这时候,陈道明推荐了一个人,王姬。
王姬本来是人艺的演员,可呆了7年,没混出啥名堂。1987年,25岁的王姬带着60美金,只身来到了美国。
她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世界艺术和文化专业。毕业后,她本来不想干演员这行了,打算回国做生意,没想到在飞机场,居然碰到了陈道明。
跟陈道明聊天时,听说姜文等人正在拍一个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王姬当时心想,那不就是我吗?
她表演的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后来经过陈道明的介绍,她认识了冯小刚。
当时阿春已经定下由香港演员胡慧中来扮演,王姬一听说,既然这样她还是做她的生意吧。没想到,半个月后冯小刚给她打电话,称胡慧中因故不能合作了,还是希望王姬来演。
王姬心想,这回差不多了,她连生意都停下了,就等着剧组召唤的电话,结果一等就是两个月,毫无音讯。
按捺不住的王姬打电话询问后才知道,剧组又找了别人来演。可刚过了半个月,王姬再次接到冯小刚的留言:
王姬,救场如救火,你来吗?
这回冯导没忽悠她,第二天王姬就飞到剧组,连剧本都没看,穿着自己的衣服就上场拍戏了。
女主角阿春
几个主演定下就好办了。另外剧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跟姜文一起去美国的第一任妻子,郭燕。
找到她的扮演者非常偶然。
当时,《北京人在纽约》在美国搞了个记者会,找了很多当地华人媒体前去。这其中,就有一个叫严晓频的年轻女记者。
她也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上影厂做过几年演员,但不太出名,后来辞职到了美国,在新泽西州华人广播电视台做记者兼主持人。
严晓频是专门去做报道的。没想到,一进场,剧组的人都直勾勾地盯着她,包括跟她本来就认识的姜文。
大家都觉得,严晓频太适合演女二号了,连之前给陈道明夫人订做的衣服都不用改,直接让她穿了。
王启明的前妻郭燕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年轻了,只比饰演女儿的马晓晴大3岁。
但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年纪大的装年轻的难,反过来要容易多了。
三
在《北京人在纽约》拍摄之前,国内也拍过一些关于中国人到海外生活的片子,比如《樱花梦》、《留学女士》等。
但这些片子有一个共同特点,不伦不类。
原因是限于成本考虑,片子一部分在国外拍,一部分在国内搭景,这样一起剪出来肯定被观众识破。
最初《北京人在纽约》也考虑用这种模式,大部分场景在国内拍,除非一些特定的场景如感恩节、 婚礼、 华人春节联欢等非去纽约拍不可。
但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这部片子的外国演员多,几乎从头到尾都要演,没法一会儿美国一会儿中国;二是国内国外拍肯定会很假,之前的失败例子太多了。
所以,他们干脆决定全部到纽约拍。但这马上又有个新问题,预算太多了,郑晓龙算了一笔账,至少要150万美元。
那个时候的150万美元,跟现在可不是一个价。当时北京的房价是一平米1000元,这笔钱大概可以买80套100平米的房子,而现在150万美元能在北京四环内买一套两居室就不错了。
可这笔钱从哪儿弄呢?当时拍片子一般是国家拨专款,或者是企业家赞助,但这次两个方法都不行,他们只好贷款。
本来这个片子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打算拍,单靠他们可贷不了款,幸好后来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加盟,这样中国银行才肯贷给他们,连本带息,他们要还160万美元。
即便如此,工作人员几乎都没有工资,这笔钱勉强用于应付整个剧组的所有开销,过得非常拮据。
在美国拍摄,本可以提出拍摄申请,获批后会有专人帮忙清场、维持秩序,郑晓龙算了一笔账:
虽然申请是免费的,但我们也没有申请,因为有人帮忙就要给小费,小费对我们来说就是巨大的。
这部剧用了很多航拍镜头,都是在一天完成的。那时候的航拍,可不是弄个无人机在天上飞,而是真正的坐着直升机,去拍摄。
郑晓龙那天在飞机上待了11个小时,到最后已经站不起来了。他们之所以这么赶,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如果有钱他们可以申请航线,问题是他们没钱。
他们采用了很多违法手段,比如演员偷偷摸摸跑到墓地,联系飞机迅速下降拍摄,在空中管制发现之前开溜。
墓地的航拍
当时剧组,有美国驾照的只有郑晓龙一人,其余的人都是持中国驾照在美国开车,美国警察抓住了看到中国驾照,一下就懵了,他们都没法开罚单。因为开车这个事情,他们被法院传唤,光是违章停车、无证驾驶,就要罚6000美元。
那时候剧组里也没多少人会说英语,虽然有当地华人做向导,但总有单独面对警察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人开车违章,警察上来盘问,这个人说:NO ENGLISH。
他本来是想说,他不会说英语,可警察被搞糊涂了,以为是不要用英语说,难道是要用汉语吗?
因为钱不凑手,他们住的也差。剧组住在纽约长岛一个叫奥伊斯特贝的小镇,是中国五金矿总公司给他们部分人提供的一个免费别墅。
但他们除了导演俩人共住一间8平米的房间,其他都是5人住一间。
相对经济上的困扰,作为整个剧组的最高负责人,郑晓龙更担心的是有人偷跑,那个年代经常有人去美国一趟公干,转眼就不见了。
这导致郑晓龙每天都在高压之下,因为随时都可能出事儿,他后来对人说起自己当时的心情:
尤其是有些文艺团体,连团长、副团长全都带头跑干净了,押了护照也跑,我特担心哪天剧组人都跑没了。
四
讲了这么多,这部剧到底讲啥的?其实本质上就是跟原书作者曹桂林差不多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就是姜文饰演的北京音乐家王启明。当他与严晓频饰演的妻子郭燕来到纽约不久,梦想即遭遇打击。
折腾了一阵,王启明也没做成艺术家,做成了商人,并很快变得有钱起来。但是,郭燕也跟他离婚了,变成了他的对手戴博饰演的大卫的老婆。
与此同时,王启明也找了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阿春,就是王姬饰演的女一号。
这些还不是故事的全部。等到王启明和郭燕的女儿,也就是马晓晴饰演的宁宁从中国来到美国后,由于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女儿和父亲的战争全面开始。
很多人初看这部电视剧,以为是讲婚姻的故事,但曹桂林写这个故事的初衷,却完全是想把他怎么跟女儿决裂的事写出来。
当年他就是在美国扎根下来后,然后把女儿接到美国。但曹桂林心底里没法完全接纳美国那一套,从心里排斥它。她女儿却接受得很快,然后女儿就越来越排斥他。
到最后,曹桂林跟女儿彻底决裂了,以致于从女儿19岁以后,再也没跟老爸见过面,只给老爸撂下一句话:
我不会麻烦你,你也不要麻烦我。
但在拍摄中,饰演父女的姜文和马晓晴关系要融洽多了。姜文并不粗暴得对待她,而是以理服人。
一天晚上,剧组几个人坐在住处的客厅里看电视。电视里播放了一段仅有几十秒钟的电影预告,是英国影片《桂河大桥》。
上映于1957年的《桂河大桥》
随后,马晓晴和姜文为了影片的主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了争执。
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文,姜文则断然否认。他说这片子里就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
姜文还说,这部电影他看过7遍。
他们为此还向剧组的录音师李学雷求证,对方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可录音师也说,好像是大卫尼文主演的。
姜文的鼻子都气歪了,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为此他和马晓晴打赌,谁要赢了,可以要求对方做任何事。
这个时候,一直在旁边默默不作声的冯小刚,也来劲了。他一直看不惯姜文不认输的架势,这回也想让姜文输。
于是,冯小刚立刻开着车,拉上马晓晴和另一位后来很有名的画家,开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曼哈顿。他们准备到市区找个租售录像带的店,核实一下。
找到《桂河大桥》的录像带,果然上面没大卫尼文。这下,马晓晴泄气了,冯小刚也很失望。
半夜,他们灰溜溜地回到住处。可剧组的人都很兴奋,他们全没睡,聚集在客厅里,就等着看姜文要如何处置马晓晴。
姜文其实啥也没做。他就是让马晓晴坐在椅子上,对她说:
我就是想告诉你,心里没数的事,别跟人打赌。尤其是别跟我在电影上抬扛。
王启明和女儿宁宁
事后,马晓晴彻底对姜文服了。从那以后,冯小刚也落下了一个毛病:
凡是姜老师说得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觉得他就不可能错。
五
其实,中国观众看《北京人在纽约》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人到美国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这部剧正好赶上“美国热”的时候,可谓生逢其时。
1990年,坊间风传当年将会是托福最后一次在中国举办考试,报名考试的人将驻京的美国考试中心围得水泄不通。
出国念书、出国淘金,是当时的时代主旋律。但去美国毕竟花费不小,中国人对于国外也一无所知,这部《北京人在纽约》就成为近距离了解美国的最佳途径。
这部电视剧获得了高达67%的收视率,之后更是被删减成了两个小时的电视电影,在美国PBS电视台播放。
尤其是剧中男女主角姜文、王姬的表现令人印象太过深刻。他们也凭借这个电视剧,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女演员。那时的金鹰奖可是超级具有含金量的。
更重要的意义是,这部剧让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从原来的天堂,变成了赤裸裸的丛林法则的商业社会。一度它成为所有赴美留学生必看的电视剧。
一位看过此片的知乎网友说:
这部《北京人在纽约》,若是拍成现代版,则是三线小城人在北上广。
任何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都是一场考验人性的大试炼场。有的人在这里沉沦,有的人在这里迷醉,有的人激流勇进,有的人高位隐退。
这部剧打动我的,在于它赤裸裸的残酷,对人的挣扎毫不拖泥带水,不带怜悯的第三视角的观察。
这部剧还有一个火爆的因素,是刘欢唱的主题歌,《千万次的问》。
此前刘欢一直是以一个歌手而出名的人,这次是应剧组之邀,让他为整部电视剧配乐。因为档期的关系,给他的创作时间只有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时间,刘欢不眠不休,录下了7首歌和80多段配乐,其中就包括传遍全中国的《千万次的问》。
这首歌的词是,冯小刚、郑晓龙、李晓明一起写的,作曲和演唱是刘欢。
没想到,由于电视剧的火爆,这首歌的词,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你不像是在我梦里
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
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爱不爱你
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
六
《北京人在纽约》属于上世纪90年代。它不仅是曹桂林的个人记录,也是姜文、冯小刚这帮北京爷们在纽约闯荡的记录。
他们在纽约拍摄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曼哈顿东村一个居民楼的地下室,那里是剧中王启明和郭燕刚到美国的落脚之处。
有趣的是,这个地下室,也是陈凯歌、谭盾、李安、陈逸飞、顾长卫等一大批中国艺术家当年聚会的地方。
这是一个见证了中国人浪迹纽约的地下室。
时间过去了快30年,当年几个北京爷们的境遇很不一样。原作者曹桂林虽然又写了一部续篇《纽约人在北京》,但反响平平,只卖了3万册。
但这不妨碍他自己是人生赢家,每年春秋两季就从美国回到北京,住在郊区400平米的大房子里,养花弄草,充分享受美国成功后带来的富足生活。
姜文自从拍完《北京人在纽约》后,转头回来就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片子被《时代》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大电影之首。而姜文张扬的个性也一直保持到现在,他在许多电影里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
冯小刚更不用说了,他成了中国贺岁片之王,如今仍是中国电影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时代也不同了,中国人这些年去美国的越来越多,对纽约的认识也更加丰富和完整。当年的电视剧放到现在,也不可能火成那个样子。
这些年,姜文也无数次重访纽约。2011年,他携第二任妻子周韵来纽约时,还是有很多人跟他提起《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
当他被问到当时的纽约和现在的纽约感觉有何不同时,姜文说:
现在干净多了,纽约的好处是,这儿什么都有。
这个春天,因为新冠肺炎,纽约不仅成了全美国,也是现在全世界患病人数最多的城市,它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危险的地方。
但那些闯荡过纽约的人,多少还会对这个美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心有戚戚焉。
26年前,杨澜刚踏上纽约时,脑海里想起的是一首叫《纽约,纽约》的老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
如果能在这里成功,你就可以走遍天下,因为这里是纽约。时光流转,纽约仍然具有指标性的意义。
《北京人在纽约》之所以好看,表面上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关于移民一代、二代的生存,但其实,有关爱情、自由、梦想,以及人性的善与恶,它都展现出来了。
它用一种你无法抗拒的笔调,透视出残酷与温情在一个人身上的共存。
《北京人在纽约》产生了很多经典台词,到今天,许多台词依然适用,比如:
郭燕:你为什么不去找我?
王启明:忙啊!
郭燕:忙什么?
王启明:生存。
本文来自公众号:比耶男孩(biyeahboy),作者:林比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三幕歌剧《图兰朵》是意大利歌剧大师
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一人一秒一世界
来晒你的今日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