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作为山东省现阶段唯一一条具备海河联运开发利用条件的航道,是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首批优选项目之一,将打造成一条集防洪、生态、航运、景观旅游、文化于一体的黄金水道。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包括干流治理工程、分洪道治理工程及信息化工程。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把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列为文化和旅游系统“重点工作攻坚年”的重点任务,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实现了文物保护和工程建设的协同发展。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围绕小清河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也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小清河沿线文物进行勘探挖掘。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合全省业务力量,召集8家考古资质单位分为11支考古队参与“考古攻坚战”,从2月23日启动,历经一个多月共登记43处文物点,分布于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寿光6个县市。其中,邹平市13处,高青县6处,桓台县5处,博兴县5处,广饶县7处,寿光市6处。在4月3日完成工程全线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后,经专家评审确定10处发掘文物点,全面开展发掘工作。
在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0米处,胥家村南遗址(墓地)正紧张发掘中,截至5月6日,共清理龙山时期墓葬5座、灰坑5个,清理唐代墓葬15座,总共清理面积达1千余平方米。基本厘清了该遗址(墓地)的地层堆积,该遗址原始堆积为台地地貌,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开口据现地表2.6米左右,文化层分三大期:唐代,战国到汉代,龙山早期到晚期偏早。
此外,还清理出猪下颌骨13具,陶杯、罐、鼎、鬶等多件龙山时期的器物,随葬器物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填补了高青地区龙山时期的发现空白。山东考古发掘的龙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数,本次发掘对鲁北地区的龙山文化研究及相关文化的交流影响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清理出的唐代墓葬形制特色鲜明,其中‘马蹄形’墓室是山东首次发掘的唐墓形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涛介绍,该“马蹄形”形制墓室带有明显的河北因素,该墓地的发掘对研究唐代中晚期鲁北地区与河北地区的交流往来,藩镇格局下人员流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北营村村北约100米小清河北岸的北营遗址,平面呈东西向长椭圆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遗迹较丰富,时代延续较长,以龙山和汉代遗存为主,另有少量商周时期遗存。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张恒介绍,发掘区地层堆积可分四层,其中第1层和第2层分别为现代垫土层和近现代耕土层,第3层为汉代文化层,第4层为龙山文化层。汉代遗迹分布于整个发掘区,已发掘灰坑十余座,沟2条,墓葬2座,水井1座。汉代遗物较多,以板瓦、筒瓦、砖等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另有少量陶豆、陶盆、陶井圈等器物。
“龙山时期目前已发掘灰坑20余座,墓葬2座,窑1座。在发掘区西部,发现疑似壕沟迹象。龙山时期遗物丰富,以陶器为主,器形有鼎、罐、杯、盆、器盖等,另有少量石器、蚌器。”张恒说,本次发现的龙山时期遗存,以早、中期为主,为研究鲁北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态、社会生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潍坊市寿光侯辛庄东北遗址北部紧邻小清河,东部大致以引水渠为界,往西大约占据三个条田,堤坝南侧还有很大一部分。整体约呈长方形,东西宽度约150米,南北长约350米,面积约52000平方米。防洪堤坝穿过遗址中部,共计占压面积约6000平方米。
潍坊市博物馆考古科科长翟松岩介绍,在占压区布设的6个10*10米探方内,发现了大量的铁片、大铁块、草木灰、碎砖、白色钙化物等,铁片、大铁块的锈蚀程度比较高,可能为当时的煮盐工具,盐碱地生长的柽柳、芦苇、茅草等都是煮盐的好燃料,燃烧后会产生草木灰,碎砖可能为灶或其他建筑物的废弃物,白色的钙化物可能为卤水中钙镁的碳酸盐沉积,因此,初步判断该遗址为唐宋时期的盐业遗存。
“这一阶段的盐业遗址,我们还是首次发掘,填补了该时段考古资料的空白,进一步加深了对鲁北地区制盐工艺的了解。”翟松岩说,盐业遗址是寿光作为“中国海盐之都”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提升寿光市文化品质形象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
据了解,目前,1处文物点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其余发掘工作力争在5月20日前完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秋丽、冯帆 摄影韩春义)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秋丽、冯帆
图片:韩春义摄
责编:王子墨 张永群
编辑:吴亚琦 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