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位演艺圈之外的美人,外交官傅莹。
聊她的点在于。她是真正做到,把“美”和“老”连接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老年美”的一个人。
她的美,进入四十岁后才开始上路,并且在六十岁的时候达到巅峰。
在此之前,她不过是一个有着几分刻薄相、大脸三角眼的低配版刘雯,完全无法贴上“美人”这个标签。
她的“老年美”隐秘而神奇,不像我们熟悉的“老年美”代表那样,只需看一眼就有迹可循。
因此要探索傅莹“老年美”的章法,势必要通过与其他人做比较的方式。
说六十岁的林青霞美。
或多或少是因为人们心中的美人光环,以及她本身作为绝色的物理条件。
让她即便是老了,依旧可以用残存的颜值,碾压绝大部分同龄人。
然而她变老的方式,与普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稍微挣扎一下就马上躺平,任由岁月宰割。
这种“不作为”的好处在于,比起潘迎紫、李谷一这类假面感很强,看起来令人尴尬的“老年美”,我们会觉得林青霞美的很自然、清新又得体。
坏处是,她六十岁呈现美丽的方式,跟二十岁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仗着好基因一路躺赢。
在这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长相原本就普通的人,可以借鉴的东西。
合影里的人都比她年轻,但又都没她好看:
这让她的“老年美”顺理成章,又稍显乏味和单薄。
并且难以避免的,由内而外透露出一股结结实实的“奶奶气”。
在她的衰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皮肉的垮塌,还看到了激情的堙灭。
林美人仿佛上一秒还是快意恩仇的武林行者东方不败,下一秒就变成了四平八稳的中老年主妇。
但傅莹不是这样。
比林青霞还要年长一些,满头银发的她,拥有岁月沉淀带来的雍容,却没有一丝的“奶奶气”。
她的眼睛里还有着大学生一般,热切期盼未来的神采,以及与之相伴的汇聚、昂扬的气场。
这种锐意进取、向外开拓的特质,对普通人来说,大概只存在于青年时期。
但对于傅莹这样出类拔萃的政界人物,这些特质往往会维持到老年。
忽略掉皮肉的衰老和体力的部分下降。
这时的他们,终于走到了自然生命所能支持的,他们事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光鲜的一步。
几十年的努力,让他们拥有了处变不惊的自信,和预备最后一搏,继而激流勇退的豁达。
内外都达到了一生中的最佳状态,用“春风得意马蹄疾”形容并不为过。
这些显示在外形上,就是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超越年龄的青春感,其强烈程度,甚至常常超越她们年轻时真正的样子。
下面这张图里的左边是二十岁的傅莹,右边是六十岁的傅莹:
如果不是特意提示,估计所有人都无法相信傅莹的20s,会是这个样子。
即便是笑着,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少女老成的愁苦,远没有六十岁的她开朗放松。
除了傅莹,我们也可以在其他政界女性身上,看到这种“青春氛围”。比如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
她明明有很重的眼袋和法令纹,以及一头标准的奶奶灰。
但直觉上,我们就是会觉得她很年轻。
即便说她现在三十多岁,我们在恍惚之下,也会觉得是那么回事。
还有六十四岁的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
老年斑、抬头纹、法令纹,所有衰老皮相的特征她都有,而且很严重。
但我们依然会觉得她年轻、特别年轻。
只需稍微模糊掉一点皱纹,她给我们的感觉,甚至可以接近一个二十多岁刚毕业、前途无量的学霸。
自信锐利,慷慨大方。
完全没有一个老年人常见的拘谨与瑟缩感。
满头白发,对于傅莹、特蕾莎梅和拉加德,这样的女性来说,似乎并没有成为年龄感的来源,而是变成了一种很有格调的装饰。
皱纹也似乎在她们外向的青春氛围里,被加上了模糊滤镜,削弱了作为衰老特征本身的意义。
奶奶气?
我反正是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么美丽又潇洒的奶奶。
我们再来看看傅莹跟李谷一、刘晓庆这样的强硬抗老派,有什么区别。
前面已经说过了,李谷一、刘晓庆、潘迎紫们的“老年美”,最大的问题是,她们认为一个衰老的人绝无美的可能。
她们只有努力变年轻,这一个办法,去获得美。
但因为审美、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这三方面的限制。
导致她们在谋求返老还童的过程中,总是面临拆东墙补西墙的窘迫,进而拼凑出一张细节问题很多的脸。
其中充斥着人工感、假面感,以及一股“我不认输”、精神胜利的悲凉。
这样的面孔背后,是对衰老本身的恐惧,而恐惧,自然不是一种很好的气质。
人们在面对她们时,有时是嘲讽,但更多的是同情。
总免不了为她们的“强尬年轻”,捏着一把汗。
生怕她们露怯了、演砸了,进而被“逃不过衰老(变丑)”的绝望吞噬。
最新版的刘晓庆,开始像倪妮了:
看到她们通过展示年轻,来麻痹自己面对衰老的时候。
不禁会想,当衰老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这一点上,傅莹给我们的启发,要比演艺圈的美人们正面的多。
保持年轻对她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她只追求美,而她也清楚什么是美的。
从她的文集《在彼处》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
“离家前,母亲送给我一块她珍藏的藏蓝色毛呢料子,我用它做成西服套装,为有了这么高档的一身衣服而兴奋不已。”
能把这样一件小事写进外交活动的演讲稿里,可见傅莹对于外型的重视,而她的好品味,也必然是在这样长期的摸索中形成的。
艺高人胆大的配色,大家感受一下:
美学修养是一部分,傅莹本身的硬件特点,当然也一定会是她成就“老年美”的有力条件。
傅莹的脸在衰老过程中,的确表现得非常稳定。这是她的20s和30s:
几乎没什么变化。
再看看下面这张四十岁左右的傅莹。
三庭五眼的比例基本到位,神态相比三十五岁时更加沉着冷静,并且开始出现了一丝“大任在我”的锋芒。
再加上书卷气十足的金丝框眼镜、简约秀气的珍珠耳钉,以及乌黑蓬松的头发。
博雅通脱。让傅莹达到了她整体美感的第一个高峰。
接下来是四十五到五十三岁。
这个阶段的傅莹开始被衰老所影响,松弛让她的三角眼更加明显,显得尤为“不好惹”。
看起来有一种将老而未老的沧桑感。
五十三岁之后,傅莹的头发开始变白,骨吸收也开始加速。
这两个变化,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坏事。
但对傅莹来说,却是她在六十岁达到“嘉惠成于自然”的美感巅峰时,最有力的两件武器。
随着眼眶的变大、凹陷和内双变外双,困扰她多年的三角眼问题,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缓解。
更大、更深邃的眼睛,让刻薄和犀利远离了她。
因衰老而变大的鼻子,中和了她作为高材生的智力锋芒。
让她显得富贵敦厚,又不怒自威。
骨吸收带来的骨感锐利度的下降,让她的面相显得更加柔和、圆融。
再加上两块大颧骨所带来的优秀支撑力,和直到六十岁都不会有笑肌断层的软组织,以及一头层次丰富奶奶灰所带来的轻盈感。
让六十岁的傅莹,有了一种她之前从未有过的,以平和中正为底色的明艳大方。
从傅莹外型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明确发现一个人的容貌,在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皆有得失。
年老的确意味着生育能力的下降或丧失,但它与美感的关系,其实并不是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
年轻就是美,年老就是丑
对于蒙古人种来说。少女时饱满的皮相,往往会掩盖骨相带来的转折,使得整张脸只有年轻但谈不上精致好看。
最左是16岁的傅莹:
只有到了二十多三十岁,饱满感自然丢失掉一些之后,很多人才逐渐漂亮起来。
|在普通人身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相信大家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多年来审美教育的疏忽,让大众对不同美感的辨识能力很有限。
在人类的面容美方面,我们几乎只会欣赏具有生育意义的年轻之美,而不太会顾及其他。
这不仅是一个美学认知上的遗憾,也是诱发我们外貌焦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就像傅莹这样,到了衰老之后,她的美才逐渐开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