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聚焦“六稳”“六保”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对GDP指标做出明确安排。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看来,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利于为经济工作赢得更大主动权。
面对复杂形势,政府工作报告将“六保”工作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并在宏观政策上作出一系列“非常”部署。尹中卿说,“六保”更加明确底线和红线,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他同时强调,不设经济增长指标不是不要增长,而是将经济增长融合到了诸多指标中。“完成其他的指标任务,经济增速就不会低到哪里去。”
结合“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背景,尹中卿表示,各地政府在做好民生工作的同时,绝不可以放松经济发展这根弦,要在收官之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为经济工作争取更大主动权
《瞭望》:依据对形势的判断,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如何看待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尹中卿: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少增95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9%;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3%,税收收入下降16.4%。一些季度指标出现新低,表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超过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有人认为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经出现1929年大萧条、1973年石油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许多特征,影响的范围、强度甚至有可能比肩两次世界大战。多国经济已经处于停摆半停摆的“休克”状态,全球性深度经济衰退难以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这些使得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才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瞭望》:结合报告确定的就业等指标来看,对今年的经济增长究竟应如何理解和把握?
尹中卿:没有提出具体增速并不是不要增长。此前在征求意见建议时,内部对全年经济增速有过讨论。因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还需要结合收官背景来观察。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最核心的综合指标就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现有数据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在2019年已接近实现,目前重点在于GDP翻番目标。根据2010~2019年数据,实现GDP翻番,2020年增长速度要达到5.6%以上。如果没有疫情影响,经济增长目标一般会定在6%左右。由于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考虑到目前国内外严峻复杂环境,全年达到6%左右目标面临许多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韧性强,政策工具多,追求6%左右的增长目标并非没有可能。但因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这样的增长代价较大,有可能留下后遗症。不设具体增长指标,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更专注于扩大内需、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为经济工作赢得更大主动权。
多维视角把握经济目标
《瞭望》:这样的调整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尹中卿:没有具体经济增长指标,最直接的影响是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的调整,涉及65个计划指标,一些指标由定量要求代之以定性的要求。
不确定具体增长指标不意味着对发展没有要求。比如,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即使现在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弹性较大,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180万人甚至200万人,但还是需要有相应的增速才能实现。再比如今年的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升到3.6%以上,提升0.8个百分点,实际增加财政赤字1万亿元。从赤字率也能预判出经济的总规模,也就能理解预期的增长目标。也就是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际上是融入到了其他相关指标中,完成其他指标任务,经济增速就不会低到哪里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完整的指标。目前来看,居民收入翻番肯定能实现。GDP翻番则需要增长达到5.6%左右。考虑到2019年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GDP规模比初步核实数高出2.1%,如果按照统计工作制度对2019年之前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有可能使2011~2019年GDP增速累计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GDP增长速度只要达到4.5%左右,就有可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另外,如果按国际通行规则,把研发投入列入GDP统计,增长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现在最重要的是确保三大攻坚战如期完成。即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加强重大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从“十三五”规划的收官来看,“十三五”规划包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一共有25项指标,其中12项是预期性的,13项是约束性的。从目前执行看,有的已经提前完成,大部分正按进度推进。具体到2019年,第一产业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4个预期性指标有一定差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也没有完全实现。201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19%,“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5%的目标实现不了。
今年将对“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的主要目标,最终的评估还得有具体的数字量化。从这个角度说,尽管没有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但各地政府在做好民生工作的同时,绝不可以放松经济发展这根弦,要在收官之年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把握“六稳”“六保”四大关键
《瞭望》:如何把握“六稳”和“六保”两者的关系?推进“六保”目标落实的关键是什么?
尹中卿: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党中央又提出“六保”,表明2020年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六稳”是倾向于经济增长的部署,是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要求,而“六保”则是底线。“六稳”和“六保”,除就业重合外,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都是更基本的领域,是更加明确底线和红线。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保”做不到,“稳”就谈不上。
守住“六保”底线,要稳妥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统筹考虑国际与国内的关系,把应对外部风险与克服内部挑战结合起来;二是统筹考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结合起来;三是统筹考虑经济规律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四是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把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结合起来。
之所以提出这四个关系,是因为政府工作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调研情况看,政策执行存在碎片化、条块化的情况,政策协同有待优化和加强。去年减税降费达到2.36万亿元,但去年下半年经济发展却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正是一些政策时机、力度把握不够妥当,削减了减税降费政策的效果。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有的部门文件下发多、标准变化快、措施来得猛、政策退出急、执行大拨轰、督查一刀切。比如有的部门技术标准变化快,没有留出足够缓冲时间,实施汽车排放国六标准的过渡时间一再压缩;有的地方环保督察、安全生产整改对企业一刀切关停,对养猪场一律关闭;有的地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甚至农村改厕所等也存在一刀切、大拨轰的问题,一些政策措施层层加码产生负面叠加影响。
《瞭望》:做好“六保”工作的具体要点是什么?
尹中卿:就业居于“六稳”“六保”之首,重要性不言而喻。受疫情和经济增速下降影响,目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稳住就业、增加就业、扩大就业有所不同,保居民就业更加强调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好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大产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援企稳岗,鼓励灵活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复工复产,努力解决复工未复岗、在职不在岗问题,突出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保基本民生更加强调稳定基本物资供应、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抓好食品保供稳价,为低保人员发放临时补贴,加强教育、医疗、卫生防疫、社会救助服务,及时帮扶因疫情致贫返贫人员,及时抚恤疫情防控中因公殉职人员和感染致残人员,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兜住民生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保市场主体,重在对疫情影响受损严重的企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照顾、救助,分区分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业复市,应急纾困,减少歇业、关闭甚至破产,维持市场主体生存,保护市场主体活力。
保粮食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虽然我国现在有稳定的储备粮积蓄,但要充分考虑疫情持续的时间,千方百计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米袋子”安全。要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加大能源储备,加速陆地能源和海上能源的勘探力度,增加电力对能源的支持,减少对传统石油和煤炭的需要。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在多措并举“固链”“强链”“补链”。要抓住国际疫情和市场供求变化的时间窗口,系统梳理重点产业存在的“一剑封喉”风险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程,促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高度警惕企业外迁和产业链向外转移问题,防止产业空心化。要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痛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
保基层运转,不仅要求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重、财力薄弱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加大财力下沉,加快库款资金调度,增加留用现金流,满足基本财力需求,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为基层工作人员排忧解难,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保障基层工作顺利运转。
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瞭望》:稳企业、保就业是贯穿全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为此要求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如何把握宏观政策的基调与内涵?
尹中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基调上并没有大的改动,但具体内涵大大丰富,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调整。
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去年赤字率是2.8%,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突破了多年来一直没有超过3%的惯例。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在赤字率上早有突破,3%以内的赤字率已难以成为国际通行标准。除了3.76万亿元的财政赤字外,还有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但其本质还是财政收入之外借钱来花,只不过有特定的目标,用途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达到3.75万亿元。所有这些加起来,实际总额已经超过8.5万亿元,政策力度已经够大了。
货币政策方面,通过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流动性已比较充裕。现在甚至还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声音,这比较危险。需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一些风险的暴露更加彻底。当前多类主体的债务杠杆率上升,受疫情影响,居民住房还贷等压力也在加大。从金融政策实际看,在保持合理流动性充裕的同时,要把防风险、稳杠杆放在第一位,对金融刺激不能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在三大攻坚战中,目前任务最艰巨的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就业政策方面,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疫情影响下,一些地区的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都有所上升,这正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的原因。
《瞭望》:对两个“1万亿”的资金使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另外还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资金。如何把握资金的投向,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
尹中卿:国债资金怎么用好,关系到财政政策落实的成效。债券的发行、管理一定要规范,支出结构一定要优化,资金要与项目挂钩。另外,债务的性质、期限、管理部门等要明确,不能出现错配。要真正用于建设、产生效益,形成资产。像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这就需要有产生现金流的项目。
在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的情况下,过去三年,减税降费规模分别达到1万亿元、1.3万亿元和2.36万亿元,而不少刚性支出又很难压缩,收支矛盾凸显,这对政府支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已明确,中央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地的两会却不是按这个口径安排支出的,不能光靠中央压缩支出,各地也需要相应调整预算。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