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很多人在2020年的正常脚步,我们的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无一不受到来自疫情的影响与挑战。本期,我们邀请了数位按计划应在今年的5、6月份毕业的医学研究生,听他们分享新冠疫情下的医学生毕业故事。
“论文和试验,统统受影响”
夏子明(化名)是上海某知名医学院的一名临床型博士研究生,5月27日,他刚刚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6月10日是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发表接收函和大论文盲审结果的日子。而截至6月1日,这两个文件对于他来说依旧遥遥无期。
“学校对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是SCI单篇3分或者累计5分以上。我的论文如果按往年的情形或许能更早地收到接收函。今年的情况太特殊了。很多人的投稿信一直得不到回复。此外,今年很多欧美杂志对于中国论文的审稿周期明显变长,稿件要求也更为严苛,从而导致论文接收周期延长。”夏子明说。
除了论文发表,夏子明认为,实验的搁置是疫情给这一届医学毕业生带来的另一个较为普遍的困扰。例如,有些学生因为疫情不能返校或者实验室不开放,正在进行中的实验就被迫搁置。等到返校回来,一切要重新开始,这也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同学申请了延期毕业。
浙江大学医学部的博士研究生刘博(化名)也在疫情期被迫中止了实验。“基本上,我们实验室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全都暂停了实验,有些学生返校后,发现小鼠已经远远超出实验所要求的周龄,不能再使用。”
刘博认为,疫情对于医学研究生毕业的影响不会只体现在今年,可能对未来一两年的毕业形势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实验,这半年时间的中断可能会对整个实验结果产生致命的影响。”
“毕业后的挑战同样不轻松”
李扬是安徽一所医学院校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虽然2020年6月毕业,但他从2018年11月就开始了一项基础研究,属于同学中课题研究起步较早的一批。
“临床课题选题比较难,少有较好的创新点、切入点。我在进行基础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幸运,获得了理想的结果,也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李扬在2019年9月底投了一篇文章,经过几次修改,今年2月就收到了杂志社的录用接收函,最终在4月见刊。“由于研究开展得早,我基本没有受到太多疫情的影响,普通情况下,从投稿到见刊一般需要一年时间,很庆幸,我只用了7个月。”
5月26日,李扬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刚刚轻松一点的他,很快又被严峻的就业形势搅得愁眉不展。
受疫情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将今年的招聘计划推迟,有些单位招聘人数大幅降低。李扬说,自己的一些同学虽然如期毕业,但还有不少人处于待就业状态。
“就我个人感觉,今年的医疗相关求职竞争异常激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水涨船高,而招聘数量却直线下降。同时,此次疫情期的求职还让我对于医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医学教育不是速成班,不能寄希望于通过5年或8年的时间就培养出来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也不能过度地‘拔苗助长’,希望整个社会再多些耐心,给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人更多的成长机会。”李扬坦言。
“多线操作,才能从容不迫”
北京某医学院校的研究人员马琳曾在2012年撰文指出,研究生无法如期毕业, 除了自身能力限制之外,还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其中,未能按时完成所参与的课题和未能满足医学院校的学位获得要求是最为常见的延期毕业原因。而在今年这个被新冠疫情按下“暂停键”的特殊年份,这两个最为常见的原因被进一步放大。
马琳指出,目前,各医学院校对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论文要求都有着严格规定。有些院校要求,申请硕士学位必须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而申请博士学位则需要发表特定分值以上的SCI论文。尽管未发表文章不影响学生毕业,日后若能够达到获得学位的要求,依然可以拿到学位,但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将入职门槛定为双证(学位证、毕业证)齐全,因此,尚未发表文章的学生有些会选择延期毕业。同时,一些导师对学生发表论文的级别要求过高,使得学生论文虽然满足获得学位的论文标准,但没有达到导师的要求,只能申请更多的学习时间,继续从事研究。
史尉利是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科研型博士。他认为,硕士研究生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好时机。史尉利建议,应尽早了解之前的人做的哪种研究,最好是能延续着做下去。如开辟全新领域,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两三年的时间很难取得成果。如果能力足够,建议同时开展2个以上的选题。因为有些选题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被证明方向错误,此时,时间已经过半,算上最后的论文发表周期,如果半途重新开始新选题,很难保证能够如期毕业。
“多线操作是现在很多研究生的常用做法,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史尉利说。
听完了这些医学生毕业的故事,
你有何感想?
有什么好的建议?
如果你也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医学生
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毕业季!
文:健康报记者 夏海波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