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时如何引发孩子交流?


什么时候我们乐于说话、说得开心愉悦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比如我们突然有新发现,我们的想法得到鼓励,我们的表达可以被接纳,对方是我们信任的人,谈话环境宽松等等。

什么时候我们不爱说话呢?可能是一开口就被否定(尤其是小孩子更不会反驳),一开口就被打断,被迫聆听,我们和对方关系不太熟,我们忙于自己的事情,我们很疲劳,对方的提问和我们的关注点不在一个频道等等。

只要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就能够大致判断出孩子什么时候更喜欢跟我们交流。

昨天大学最好的朋友跟我说了个案例,老师问:你有喜欢的颜色吗?孩子不回答,再问,就说一些别的事情。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得先回答有还是没有,再回答颜色,孩子如果没接触过这种提问方法,很容易不知所措。

当时我正在给壮壮喂饭,于是就试探着问他:壮壮,你有喜欢的颜色吗?他口里嚼着饭,手拿勺子搅拌着盘里的菜,没理我。想一想这也合理,孩子是忙于自己的事情顾不上呢。

直到壮吃饱了饭,擦好嘴巴,从餐椅上下来,我收拾桌子洗碗一切停当之后。我们来到客厅里,我弯下腰问他:壮壮,你有没有喜欢的颜色啊?他想了想问我:我喜欢的颜色,在哪里啊?恩,发现问题了,他这样表达的时候往往是不太明白我指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中他就不确定我说的是哪些颜色。日常生活中说起什么东西,他也喜欢找出来观察观察一下。对于两三岁抽象思维弱的孩子来说,这也是正常现象。《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的作者、儿童心理学家吴念阳就指出,孩子看绘本其实不注意文字,“因为儿童的信息加工优势通道是视觉,他们对形象信息更敏感,对文字信息不敏感。既然儿童对文字信息不敏感,图画就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主要媒介。”所以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颜色”一词),给他们看到图画无疑是更好的思维启发方式。

亲子共读时如何引发孩子交流?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我拿出了妹妹的彩卡(如上图),问他:你看,这上面有红色黑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你最喜欢哪一种呢?我话音刚落,他用手指着彩卡最外围的一圈白色,坚定地说:我最喜欢白色!好吧,我完全没注意到这上面有白色。

从壮壮的反应来看,有这么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专心做事情(比如吃饭)时,他顾不上回答问题;

2、对于笼统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理解;

3、看到具体可观的形象时,更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可能是我们都没发现的内容。

所以说,我们和孩子的交流,与环境、提问的方式、是否读懂他的反应也有很大的关系。和婴幼儿交流,也真是一门艺术呢!

再回到亲子共读当中,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交流,这和我们日常的交流方式是一样的,首先需要一些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学会注意沟通的时机,当然也避免打断他,以维持他专注力的培养。关于在共读时引发孩子的交流,我们可以注意以下策略。

1、先听孩子表达,并肯定他的发现。当孩子发现什么东西的时候,仔细听,要听他完整表述完,哪怕是他发音不准确一个句子需要重复两三遍,也不要出声,实在某些音发不出来时,我们可以把句子完整复述一遍给孩子听,他往往也能跟着复述一遍。等他说完,简单回应“是的”,“你找到了它”“你发现它在跑”等等,肯定他发现的事物的状态。不要用复杂的夸奖方式,比如“你好细心啊,你好认真啊”,这么大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细心和认真,可能听到这么夸就懵了,弄不好还打断思路。

2、先找他喜欢的图案或色彩,一起观察。如果他看上去漫无目地乱翻,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我们可以引导他观察他日常喜欢的图案,这简直是必杀技。当孩子看到他喜欢的图案出现在了一本书里,那种神奇不是用语言能描述的,他绝对乐于表达。

3、别着急提问。提问只是满足了我们大人的掌控和考查心理,并不是很好的共读方式,因为孩子读懂的、吸收的无法靠提问完全展现出来。他对某一个角色有多热爱,看眼神看动作就能看出来,他对某一样东西有多熟悉,他就有多乐于表达。僵化的提问不是很好的交流方法,往往我们问完,孩子答完或者沉默,问题就断裂了。而如果是孩子先说,我们再回应,那么孩子往往还有更多要表达的内容。

4、共读最好的方式是互相讨论。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问,我们答;也可以我们假装找不到什么,让他帮忙找。在《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中,作者提出一种阅读理念,就是互动式分享阅读,是成人儿童之间随时互动以及儿童之间自由地分析自己的任何瞬间感受。婴幼儿对感受无法具体分享,但是他可以分享他的思考和发现,这也是思维发展的雏形。

5、游戏式阅读方法。寻找更有趣的游戏阅读方法,比如表演、绘画、搭配歌曲、亲子游戏等等拓展活动。对于婴幼儿的阅读,游戏式的阅读方法往往充满了更多的乐趣,也更能够加深他的感受与理解,也更容易激发他的表达。

6、日常交流重视孩子的疑问,并认真回答。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交流是亲子共读交流的基础和铺垫,亲子共读可以称得上日常交流的升华。就像我那个好朋友总结的那样,重视孩子的疑问,认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乐于表达。即使我们回答不上来时,也可以诚实告诉他,“妈妈现在还不太明白,我们一起想一想”。我们的积极回应就是孩子表达与成长的极大动力。而且当我们认真回答时,孩子更容易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7、不做唠叨的家长,不过度解读内容,不突出标准答案。我们回答孩子提问时只是回答孩子的疑问即可,绘本中更多的趣味内容要留给孩子自己观察。比如五味太郎的《宝宝创意大发现》中的内容,孩子找不出来,跳过即可。还有很多绘本的主题思想,之所以用绘本和故事的形式,就是因为绘本本身有极大的感染和影响力,是不同于讲道理的,所以无需把绘本的道理总结成枯燥的文字。比如《彩虹色的花》中如何理解帮助别人,我和壮玩了一个“军用卡车来帮忙”的游戏,用卡车把遇到困难的小动物送回家;而其中关于生命的消亡,花瓣的坠落,我们玩了一个“吹纸片”的游戏,来感受纸片丢失后那份淡淡的落寞和找回时的惊喜。这些方式无疑比道理更容易留在孩子的小小心田里。

8、读绘本时老老实实读上面的文字。这样做可以保持原汁原味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关系,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有非常大的正面影响。孩子更容易形成连贯的思考,发现自己心中疑惑的地方。比如在读儿歌《大年初一扭一扭》时,内容中出现“扫房子”“把面发”等词语,但是图画上却没有,孩子一下就能发现,并提出疑问。

9、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不按绘本内容读:内容太多孩子没耐心听的时候;孩子特别关注某一个地方的时候,需要我们生发出额外的内容,但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连贯。这时,不按内容读是为了延续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节奏。

10、孩子的回答是有限的,但孩子的发现和思考是无限的。所以不要为了那点刻板的知识而去提问,阻碍了孩子的创意发现。孩子的认知在他提问时顺带讲述给他,比如颜色、形状、物品名称、数字概念等等,只需要我们回答时说的具体准确一些,他们完全可以记住,因为那都是他迫切想要了解的。

11、以下情况下不要提问孩子:孩子入迷观察时,专心做事情时,提问会阻碍专注力的发展;有情绪或者不开心时;孩子表达正起劲的时候等,尽量都不要提问。

12、什么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问孩子:特别有兴趣的地方,表达间隙;表达完自己的观察之后;很乐于回答我们问题的时候,可以继续提问。

13、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投入阅读。比如我们可以抱着孩子读,在舒适整洁的位置读,等等。

说到这个话题,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真正的亲子共读到底是怎样的状态?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引导式,还是互相倾听、共享快乐的互动式?显然两三岁的孩子更适合后者。我们想要孩子学会倾听,所以首先要听懂他的疑问并认真解答。我们听懂孩子的疑问,才会给他更易理解、更开放性的答案,进而促进思维与认知的发展。

在共读时引发孩子交流,是我们互相倾听对方的心语,用绘本在我们的爱与孩子的童心之间建立联结。我们和孩子就像在驾一叶扁舟,我们把桨交给孩子,然后看他慢慢划,慢慢划。看他翻起水面的白色浪花,留下一串哗啦哗啦的声响,听他给我们讲他眼中的山水,他心中的天与云,他脑海里疑问的涟漪荡漾开来,一直碰到我们的微笑和回应,再欢快地唱着歌回荡而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共读时如何引发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