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一周前的旧闻了:1月28日,阿里系蚂蚁金融服务旗下芝麻信用上线。
记得过去写应试作文,“诚信”是个特别难的题目,因为这个词意味不明,只能叫嚷一些干瘪地口号叫满800字,中心思想只有"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那个时代还没有信用卡,“诚信”这事儿除了老天爷管这事儿之外,其它不诚信的行为,似乎并不会给不诚信的人带来任何不适之处。
说得好像这个时代有多么公平一样。不过,郭嘉一直在努力不是,在同阶级中推进细节公平,不正是一件你好我好呵呵呵的好事吗。
进入2015年,中国人的征信体系似乎进展得格外快一些。
关于此2015年第一条新闻是,1月5日,央行下发通知,允许包括阿里、腾讯等民营公司在内的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
然后,1月28日,阿里系蚂蚁金融服务旗下芝麻信用上线,芝麻分成为新的刷屏主题。随后,芝麻信用又宣布与国内近3000家酒店合作开展免押金入住服务,将“芝麻分”正式应用到了金融以外的场景。拉卡拉(考拉信用分)、中诚信等也宣布近期将推出不同版本的个人征信评分。
似乎一夜之间,在淘宝Online血拼的痕迹成为行万里路时Offline的通行证。更有甚者,把芝麻分用于相亲,大家坐在一起先看看对方芝麻分,太低了就免谈,省得耽误大家时间。
大数据理论说世界的根本就是数据,而眼下这个信用分数兴起的起点,也许预示着未来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不过是一串串数据。
不过,在伤春悲秋无病呻吟之前,不如看看这个将跟我们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信用分是个什么。
1. 芝麻分是怎么评的?
根据报道,芝麻信用参考了国际主流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式,结合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际关系五个维度计算而来,分数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
据说,芝麻分参考了美国的FICO。这是来自20世纪50年代一位工程师Bill Fair和一位数学家Earl Isaac发明的信用分统计模型,8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根据百度百科,FICO信用分模型利用高达100万(呵呵)的大样本的数据,首先确定刻画消费者的信用、品德,以及支付能力的指标,再把各个指标分成若干个档次以及各个档次的得分,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加权,最后得到消费者的总得分。FICO信用分的打分范围是300~850。但FICO打分的计算方法始终没有放出,只知道跟年龄、住址、消费记录等要素有关。
从上述描述来看,这两者并不那么一致,——除了分值范围,以及详细计算方法不告诉你这两点共同点之外。
对计算方法保密这样的企业行为可以有几种理解方式:
1)计算方法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抄袭。这个可能性有,尤其是对FICO而言,但对于芝麻分和拉卡拉而言需求不大,他们能够跻身第一批市场化征信行列,靠的是独有的数据优势。
2)计算方法还不完善,需要私下修改,芝麻分尚在内测中,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3)什么都说出来了,私底下的小动作就......唉,看现在贵圈的黑暗已经把一个正直善良的心污染成什么样子。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黑匣子式的计算模型也许正是未来的趋势。《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的作者就认为大数据浪潮下未来多是这种不求因果、只看相关的状态。
各种看似没有逻辑关系的因素被莫名其妙地牵扯到一起。比如,如果统计显示,短发戴眼镜体脂比超标打Dota的女人都有着良好的消费信用与道德水平,那么就能推导出我是个好人的相关结论。Σ( ̄。 ̄ノ)ノ
2. 如果芝麻分在市场中胜出,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后要唯阿里马首是瞻?
根据3)种理解,我们确实有理由担心,芝麻分背后算法的公正性:以后不在淘宝买东西、交水电煤、还信用卡,我不在旺旺或是来往上导入我的社交网络,我余额宝娱乐宝都不存钱,我去工商投诉淘宝卖假货,是不是我的芝麻分就会莫名其妙地低,我就没办法贷款、没办法办信用卡以及被陌生人怀疑人品?
更何况,拥有3亿实名用户的支付宝现在几乎成了居家旅行的必备品,以后再掌握了对个人信用评价的生杀大权。还觉得芝麻分好玩?以后必然不是我们玩支付宝,而是支付宝玩我们了。
可这么好的事儿,怎么可能让前首富都占了去。相信同样拥有3亿左右在线活跃QQ用户的企鹅家还憋着大招呢。说不定未来个人征信市场中,拔了头筹的是把大量征信公司的评分再处理成一个总分的新公司。
更何况,还有在背后下很大一盘棋的郭嘉……
不管怎么说,至少我们在对个人的数字化评价中,补上了互联网行为的部分,这会让诚实的人受益于自己的诚实,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让缺少道德底线的人在做错事时付出更多的代价,哪怕只有一点点。
更加美好的一面是,告别过去的口说无凭,我们似乎可以相对容易地建立起信任了。想要有更多接触的双方没必要小心翼翼地经历试探、退回、犹豫、再试探、尝试等迂回路线。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你的分这么高?好,这合作就这么定了。
这样的结局虽然不那么温馨,但至少有效。即使不是喜剧,也不容易变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