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

看到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评价中,

很多人的评价是“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些可笑。

这种说法无异于不是说一个孩子长得很像爸爸,而是说爸爸长得很像孩子一样,

只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是孩子,《牯岭街》也不是爸爸。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张图片
image

说“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可以看看两部电影的上映时间,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4年上映的,豆瓣评分8.8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导演拍摄,于1991年在台湾上映,

豆瓣评分也是8.8分。

所以怎么说也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上映,

如果一定要说两部片子前奏的感觉有些类似,

也应该评价《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大陆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2张图片
image

其实很想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说声对不起,

因为这部片子在没有修复之前,大家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只是一片漆黑,

原片可见度实在不高,直到2015年才有了4K修复版,

我们才能够好好品味这部电影,

但是即使是之前大家看到的是一片漆黑,也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我刚开始看《牯岭街》的时候,

第一反应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是当我看完,细细品味,再比较了两部电影的差别,上映日期之后,

才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

难道就因为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名气大,口碑一样的好,

我们就可以这么粗暴的用一句“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评价了?

这太不公平了。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3张图片
image

【电影时长237分钟】

对于《牯岭街》有一个特别吃亏的一点,

就是这部电影真的是太长了,我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时长的问题,

就只是从硬盘中翻出片子直接看,大概从早上8点,看到10点多,

觉得对于一般电影来说,可能差不多了,

于是一看进度条,将近4个小时,还是踏踏实实回去继续看。

当你看到3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差不多还是觉得不够味儿,

确实味道还没出来,按照平常电影的拍摄规则来说,

就是铺垫过长,但这确实不是一部平凡的电影,

就像是《教父》一样,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枯燥,无聊,

都是家庭琐事。

但是回味的时候,实在是太够劲儿了!

这部电影是名副其实的看的时候觉得巨长,史诗级电影,

但是看完了,又忽然心里有一些落差:“这就完了?”

看的时候觉得长,看完了又觉得看不够。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4张图片
image

杨德昌的电影看完总是给人感觉,好像又过了一种人生,

就觉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是心里五味陈杂。

看完后久久地说不出来,随后一遍遍反刍,

一遍遍地泛起鸡皮疙瘩……随后爆出两个字的粗口,

忽然觉得所有夸赞的词都比不上这两个骂人的字来得精准。

看《牯岭街》的感觉不像是喝茶,留下意味深长的回甘;

更像是一瓶陈年老酒,回味的时候,脸庞微微潮红,随着对这部电影的反刍而一次次地微醺。

这部电影的后劲儿是很大的。

【片名上吃的亏都要在口碑上补回来!】

为什么我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不配跟这部电影相比,

因为这部电影的体量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够媲美的,细腻性也是超常的,

这个比较我们下一小节再论,先是来说说两部电影给人相同的感受在什么地方。

这部电影因为叙事节奏过慢,还有听起来好像故弄玄虚的“标题党”式片名。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就会感觉这个名字是在是取得比较小,

有些电影名字取得非常的标题党,一看就是想要吸引别人去看;

有些电影就尽量的低调,想要让人看的时候稍微品味一下才能明白;

而有些电影取名的时候就是希望鼓弄玄虚,让人看不懂,来吸引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说得小了,只是说这部电影中的一分钟的一幕而已,

更多的是反应这个时代。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5张图片
image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时代,回忆那段青春年少的感觉,

姜文比杨德昌会取片名得多。

【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同的地方】

如果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中光线给人的感觉都特别朦胧,

特别像梦幻一样,特别的美好,就像是春天清晨刚从教师的窗户射出的一缕阳光一样美好的话;

那么《牯岭街》就像是一段噩梦,看不到眼光,全片都是黑暗。

影片中的灯光时常坏,唯有一把手电筒为大家照亮。

我们很多人看《牯岭街》的感觉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因为我们先看的姜文的电影,

再来看的《牯岭街》,如果先看的《牯岭街》,再去看《阳光灿烂》,

可能感觉就比较一般了。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6张图片
image

这两部电影比较起来,也能看出这两个导演生活的时代,两个人对童年回忆的不同。

姜文的童年回忆,就像是一个大男孩,一个小混混,还有稍纵即逝的少年梦,

他是很有童心的,电影总是感觉他还是当年那个大男孩;

但是《牯岭街》看着就沉重的太多,童年始终处于一种不安之中,

不知道应该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初恋,

这是“弱者给弱者一刀”的电影。

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想要用文章唤醒人们。

杨德昌也许想用电影让大家看清那个时代,看清那个时代的少年,

看清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他实在是太聪明又太犀利了。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7张图片
image

很多人说一直等着少年杀人,都不知道是哪个少年杀人了,

直到我们觉得这个影片不会再杀人的时候,恰恰好,

给了最绵软也是最刺痛的一刀,

绵软是因为这一刀给得难以察觉,甚至难以预料;

最刺痛是因为他想给他改变不了的世界一刀,但是给了一刀以后,

却发现他终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他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齿轮,

在做的事情也不过是给了比他还弱的弱者一刀。

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讲得太过于冗长,不够刺激,

我想说,最好的酒从来不会以凌冽示人。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8张图片
image

【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相似的地方】

看到《牯岭街》的男主人公难免地让人想要《阳光灿烂》中的夏雨,

因为两个男主都是社会的小混混,但是又不是玩道上的,

只是个“纸老虎”而已,偶尔的时候拼命地扔一颗石头,

其实心里害怕地要死,只是故作吓人,摆摆架子而已。

在大哥们打假的时候,这两部电影中的男主角都是偷偷藏起来,

没有正面应对的,这是两部电影给人相似的感觉。

都有两群小混混的较量。

这可能是很多中二时代的校园“不良少年”的回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也确实是这样的,

只是中二少年的一段回忆。

那个时候,

“去操场等我”,“信不信我砍你”,“放学后别走”

……似乎成了那个时代少年的傻逼少年觉得很酷的事情,

即使是这些少年几年之后觉得自己傻逼,

但是那个年纪,他们还是会做这样的事情。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9张图片
image

现在这样的回忆在姜文的电影中也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以一个长大后的男孩看自己年轻时候做的那些看似很傻逼的故事。

但是在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中,

这样的小混混互相斗殴,少年之间的斗狠却成为了一种沉重的话题。

杨德昌老谋深算地画下一整个时代的背景,

这些少年也只是这个大时代中的小角色而已。

他们之所以抱团,之所以斗狠说大话,

都是因为民国时代一大波人搬迁到台湾去了,

他们是这一代大人们的后代,大人们的不安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们,

所以孩子们抱团,成群结队地“对抗”着。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0张图片
image

就像是陈奕迅的那首《浮夸》,“夸张只因我很怕”。

姜文的《阳光灿烂》表现的那群傻逼少年只是一段回忆,

而杨德昌的《牯岭街》表现那群小混混却是更深地摸进了这群少年的心理,

像是一个冰冷地手臂把你的心肺都掏了出来,

《牯岭街》中的少年给人的感觉是无处可逃。

《眼光灿烂》中的少年给人的感觉是耍酷,对年轻时候那段事情的回忆。

就好像是一个大哥哥在一旁跟你聊天,

他跟你说,小朋友啊,不要慌张,我也是从你那个年龄过来的,

我也做过很多傻逼的故事。

最近想了一下,其实年轻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傻逼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就像是吃快餐一样,直到长大了,才开始渐渐学会做饭,

才学会慢慢品味。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1张图片
image

姜文的《阳光灿烂》是一个人自我调侃那段吃快餐的时光;

而杨德昌的《牯岭街》是给我们看,我们为什么要吃快餐。

视角不一样,格局也不一样,杨德昌走得更深一些。

【《牯岭街》中的“绿茶婊”】

《阳光灿烂》中也有一个“绿茶”米兰

她好像看似跟很多人关系都很好,跟男主人公猜想中的初恋并不一样,

男主在影片中对米兰的感情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米兰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中情人,

一方面这个梦中情人又那么不自爱,以自己身体来换取生产资料,

甚至可能生过了孩子。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2张图片
image

面对这个理想和现实的破灭,男主人公选择了强奸米兰,

但是强奸的过程中又被米兰的主动所恶心,放弃了,于是理想彻底破灭。

男主人公尝试去接近理想,但是理想的真实却让他不能接受,他想强奸理想,

最后却被理想强奸。

在《牯岭街》中也有这样一个“绿茶”,就是小明

在影片中她跟很多男孩子乱搞男女关系,而且很早就失去了贞洁。

男主人公想要告诉她能不能自爱一样,能不能有一些自己的立场,

他不希望别人看轻她。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3张图片
image

但是她却问了一句让人很难去解答的话,

“你对我好就是为了改变我?你太自私了,我就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

是不是我们平时对别人好都是希望改变别人呢?

我静了静三分钟,好像是这样的。

与同事之间,想要对她好,只是因为想要她改变对我的态度,对我更好一点。

对家人虽然是不求回报的,但也希望他们能够给自己情感上的回馈。

我们有过对别人好是因为别人真的很好,而不是因为想要改变他们的吗?

如果有,真是太无私了。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4张图片
image

在《牯岭街》中有好几个阶层理想主义的化身,

一个是哈里,哈里的出场虽然只有几分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他躺在地上的说的那些话成为了经典,那一幕也让人觉得他好像基督一样神圣,

那一幕是电影中最光明的一幕了,

光从外面撒到他身上,也预示着他将不久于人世。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5张图片
image

他说:

我在台南的时候,无聊的要死,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帮我租最厚的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人真的很像,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我记得好像全城的人都翘头了,而且到处都被放火,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后来还是被条子削到——《战争与和平》,其他的武侠书名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本。

哈里是完全的理想主义化身,最终被迫害, 预示着理想主义的灭亡。

这是小混混大哥,江湖道义中的那一代中理想主义的灭亡;

后来男主的爸爸被迫害,被革命,彻底被打趴下,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刚正,

开始对时代妥协,对他人妥协,说话也不像之前那么自信了。

男主的爸爸在影片中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开始疯癫,开始妥协也意味着他那个阶层的理想主义的覆灭。

最后是男主的理想主义的毁灭,是他捅自己女朋友小明的那一刀,

是男人给女人的一刀,是弱者给更弱者的一刀,

那一刀捅下去,我感觉捅人的是我,被捅的也是我……

最后杀小明的时候,一刀刀捅下去,背景里的人也没有什么太大反应。一个少年杀了人,这个世界会有多少变化呢?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6张图片
image

他恨小明,恨小明为什么不能有骨气一些,为什么不敢得罪人,

也是因为他太爱小明,他爱小明为什么不能跟他想象的一样……

但是他更恨的是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要爱上这个“理想”?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这个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什么的,我就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

如果不能得到,那就让那份美好永远留存在心中,于是他杀了理想。

这既是杀死了理想主义,也是让他心中的理想主义永存了。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7张图片
image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8张图片
image

这部电影是值得深思的,关于这部电影有太多话想要说了。

焦雄屏把杨德昌与电影大师黑泽明相比,

仅仅从业20年的杨德昌居然能跟终身成就奖的黑泽明齐名而谈?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才觉得这评价着实不虚。

【题外话:张震父子】

电影中饰演主角的是少年的张震,是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中男主之一,

也是李安电影《卧虎藏龙》的男二号小虎,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张震用的就是原名,

张震的爸爸也是他的亲生父亲,用得也是真名。

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_第19张图片
image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编辑:小青蛙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还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