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分类法

(本故事纯属虚构,不存在隐射,影射或映射,如有雷同,不是巧合。)

A先生是个悲观主义者,喜欢讲废话,如果你认识他,你肯定会被他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废话所烦死。我想,你肯定会忍不住给他一脚或一拳,也许不止。像A先生这种人,在电视剧里一般活不过一集。A先生经常性的神经质,有受害妄想症。他吃饭时会担心自己被噎死,喝水时会莫名其妙想象自己被呛死,上厕所会害怕掉茅坑里溺死(屎),睡觉时又担心突然发生地震,甚至走在路上会突发奇想自己被陨石砸死。没错,A先生就是这么悲观的人,往大方面讲,他对地球没信心。但令人恨不得一巴掌扇死他的是他废话真多,我想B先生和C先生是赞同我这个观点的。

B先生是个无聊主义者,他觉得什么都无聊,吃饭无聊,睡觉无聊,看电影无聊,生活无聊,做什么都无聊,甚至连活着也无聊。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无聊的,绽放的终究会凋谢,盛开的终将会枯萎,存在的终究会消失,活着的终将会死亡。对,他就是这么无聊的人,你认识他的话,会无聊死的。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无聊啊!”往往这时候A先生和C先生总会回应他说:“你也真够无聊的。”当然,这个说法获得很多人的赞同。

C先生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要求一切都要完美,由于追求完美,他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着苛刻的要求,在他看来,不完美的事物没有存在的必要,他厌恶残缺,厌恶瑕疵,厌恶敷衍了事。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极端份子,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很多人难以接受和认同他。A先生和B先生对他的评价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变态”

今晚,ABC这三位先生围绕着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原因是因为A先生想要买下传说中那把名之为“好人都得死”的神剑,用以杀掉所有的好人。“好人都得死”是传奇矮人工匠“奥尔•都得死”的早期作品。奥尔•都得死是个慷慨热情的矮人,热衷于帮助他人,引用某些人的评价“他的确是个好人”。然而,一名狡猾,奸诈的哥布林利用他的好心,偷走了他商店里所有的武器。奥尔决定不当好人了,一个月后,他制造了“好人都得死”这把传说中的武器,这把剑附带火属性,攻击力强,特效是攻击好人时可将其砍成渣渣。很明显,A先生因为某些原因对好人感到悲哀,为了不再让好人难做人,他决定亲手结束他们的生命。

好人的下场有好多种,A先生对BC两位先生讲述了A类。清朝时有个姓蒲的人,经常帮人无偿代考,帮好多人圆了金榜题名梦。后来有一次,他终于被考官抓到了,永久的取消了参考资格,之后就没人鸟他了,大家都骂他无耻,有辱斯文,是士林的耻辱,其中骂得最狠,落井下石的都是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后来,他精神失常了,只好无(聊)到把自己关在房间(斋)里,足不出户,整天意淫(志)着和各种妖魔鬼怪(异)发生不正当关系。这就是好人的下场之一。

B先生听完后,对AC两个人讲述他所知的B类下场。B先生说《论语》的来历也是因为一场好人事件。孔子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些很有出息,孔子去世后,那些学生又收了一些徒孙。每次上课,颜渊,子游和曾参他们教的内容总是“子曰xxx”,学生们调皮,总是会故意为难老师,问道“老师,你说祖师爷说过什么,可以再说一遍吗?”每当这时候,颜渊,子游或者曾参总会心平气和地重新讲一遍“子曰xxx”,因为他们人好说话,脾气好,学生们就得寸进尺,每次讲完课都要问他们:“老师,你说祖师爷说过什么,可以再说一遍吗?”一次又一次,无休无止,颜渊,子游和曾参不堪其扰,实在是受不了,但是又不敢发脾气,所以他们就编写了《论语》一书,把孔子说过的话都收集在里面。之后,每当有学生故意问“老师,可以再讲一遍吗?”之类的话,颜渊,子游或者曾参就会操起厚度超过《牛津英汉词典》的《论语》劈头盖脸砸过去,说:“别bb,自己不会看啊!”后来他们就清闲自在了,再也没人敢烦他们。这也是好人的下场之一。

C先生听完后,对AB先生讲述了好人的C类下场。以前有个和尚,在佛祖面前发下宏愿说要做个好人,日行一善。结果,大家每天都排着队等着他来行善,一有事就找他帮忙,做得好就是理所应当的,做不好就会被人埋怨,责怪,差点儿把他忙死,累死。后来和尚实在是受不了,再也不做好人了。于是世人唾弃他,谴责他欺骗了佛祖,欺骗了他们的感情,对他口诛笔伐。就这样,和尚被逼(济)疯了(癫)。可笑的是,他疯癫之后,经常在自己身上搓下某些散发着恶臭的不明污垢,骗世人说吃下去包治百病,而那些吃了这些恶心物体的人还对他千恩万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这就是好人的另一种下场。

C先生说还有一种是这样的。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好人,他经常热心肠帮助村民,从不间断,风雨无阻,比雷锋还要雷锋,民间传言说他是雷锋他叔(有待考证)。他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大家夸他“真是个好人”,如果评劳模,他绝对可以蝉联好多届。有一天,他病了,不能帮助村民,结果那些等着他帮忙的人纷纷谴责他变坏了,自私自利,假仁假义,骂他虚伪。相反的,村里有一个恶霸,欺邻乡里,为祸一方。有一天他突发善心(手贱),帮助隔壁老王挖粪涂墙,大家纷纷称赞他浪子回头,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好人来到恶霸面前说:“我不服。”没想到恶霸有一个祖传药方,专治各种不服,把他打了三顿,村民们鼓掌喝彩,纷纷起哄喊道:“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好人呱呱叫。”好人呕血三升,仰天长叹道:“这世界究竟怎么了?”

B先生摇摇头说:“这些都是阴暗面,不适合如今社会,会教坏小朋友的,应该传播正能量,来个励志点的,做一碗所谓的心灵鸡汤给某些有需要的人喝。于是他再次讲述了一个B类故事。话说从前有个年轻人叫周处,凶暴强悍,大家把他和山上的老虎,河里的蛟龙并称为三害,其中周处危害性最大。于是人们就忽悠他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周处傻乎乎的上山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三天三夜未归。人们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互相庆祝。周处回到村里,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智商压制,没办法),后来他害怕被人再次忽悠,连怎么死都不知道,所以他就改变自己,不再欺负小朋友和老人家了。毫无疑问,如大家所愿,他成为了好人,获得好人卡一张。多么励志的故事啊!描述了如何让坏人变成好人。AC两位先生都被感动了。

讨论到约定俗成是什么意思时,A先生引用了余华先生的话,大概就是说你可以赞美头发,赞美眼睛,赞美嘴唇,但是,你不可以也没必要去赞美一坨屎,无论你用多么华丽,多么优美的词语来形容它,把他包装得多么好看,但在世人看来,它还是一坨屎,给人的印象或者感觉还是恶心无比,即使你形容得很优美。这就是约定俗成。以前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好人有好报。宣扬好人有好报是没错的,但很多人已经对此抱怀疑抑或否定的观点了,现实确实是好人未必有好报,换个说法就是好人未必一生平安,这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所以很多人更乐意于做一个不好不坏人,然而,怎样才算是不好不坏呢?不做好事或者不做坏事就算是不好不坏人吗?这时候,C先生就会说:“关我鸟事,我哪管得了那么多,这明摆着就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当着老百姓,操着总理心,总结一句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B先生又会说他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两个人萍水相逢,他好心帮助对方,结果对方就会觉得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然后不停地揣测你接近他有什么目的,什么企图,是不是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之类的。A先生评论说:“这就好比你扶老奶奶过马路,那位老奶奶怀疑你对她有意思,觊觎她的美色,认为你要上她一样。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块发霉了三天三夜的三明治一样恶心。”

还有一种扭曲的情况就是你帮了他是应该的,不帮他就是不对的,他会发脾气的,后果很严重。关于这一点,ABC三位先生一致认为这种人应该抓去浸猪笼。A先生赞同好人还是可以当的,但是同情心不要太泛滥;B先生认为即使不当好人,也不可以当坏人,做坏事;C先生觉得如果好人帮助了你,要懂得说一声谢谢,不帮你也不准生气,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详情见《傻逼的自我修养》第三十六条)。

以上就是ABC三位先生的分类法。那么有人就会问:“为什么没有D先生和E先生啊?”其实,他们得知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出场的机会,想不开跳楼自杀了,帮我省了编多两个字母的麻烦。由于他们的热心帮忙,故事得以现在结束,在此说声谢谢了!

文/小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ABC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