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朱元璋》第七章:谋略与实力

第七章:谋略与实力

历史知识导读:

【导读1】历史记载:至正十八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亲帅大军,攻下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即现在南京),正式建立自己根据地,然后依次攻占长兴(今浙江湖州)、常州、宁国(今安徽宣城)、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黄山)、池州、扬州等地,建立并扩大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导读2】历史记载:郭子兴原来队伍纪律很差,基本同其他乱世英雄一样,热衷于走府过县,烧杀抢掠。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仅剥夺地主富豪,也大姐一般百姓,有时甚至放火焚烧房屋,随意砍杀掳掠,抢劫妇女,弄得闹得百姓妻离子散,民心惶惶。朱元璋深知战争中人心向背取决于军队的纪律。他经常教育手下诸将:“我每次听说你们攻下城池后不乱杀人,我就打心眼里高兴,林子里有老鹰,别的鸟就不来了。你军纪不好,百姓们就会逃跑”。后来朱元璋军队逐步形成了一项定制:破城之后,不再抢劫,而是集中没收大户财产,平均分配,军人百姓,两厢安静。在朱元璋军纪面前,他一直以身作则,没有任何特殊人物。不管层级多高的将领违法军纪,绝不宽容,名将胡大海儿子犯酒忌被杀,亲侄朱文正私占民女,在马皇后苦苦劝阻下,方才免一死,参与人员全部处死,后朱文正被发配凤阳守卫皇陵,后来落跑,被抓回鞭刑至死。

【导读3】历史记载:朱元璋在征战过程中,遇到读书人,就会尽力招揽,甚至在将领出征前特别嘱咐要带回本地有名的读书人。譬如镇江有个读书人叫秦从龙,学问很大,徐达出征镇江前,朱元璋特地交代要他拜访此人,徐达找到秦从龙后,朱元璋又亲派自己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朱文忠带着大量钱财礼物去礼聘。秦从龙到达南京后,朱元璋特意到城门外迎接,安排他和自己食宿一起,朝夕拜访,悉与咨谋。每到秦从龙生日之时,均有赠遗,或者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这些做法使得很多知识分子的深受感动。名儒方孝孺亦曾记载:“元末地大兵强,据名号以雄视中国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惟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独能聘至太史金华公(指宋濂)而宾礼之……识者已谓天下不足平”。

【导读4】历史记载: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兴建水利,有分派诸将在各处开垦荒地,立下规矩,用粮食生产产量来定义赏罚标准,并发布命令:“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尔等将士屯田,且耕且战。……自今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几年工夫,屯田成绩显著,仓库皆满,军粮充足。

【导读5】历史记载: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开始安排登记所辖区域老百姓户籍地产资料,当时许多地主逃亡,土地被贫民占领,朱元璋对于这种私自占领土地行为一律认可,由于朱元璋的支持,许多地区农民积极响应,读取地主的财产和土地。朱元璋命令发动农民群众自发进行田地清查,保障管辖区域内土地平均分配,大大刺激农民积极性。


  谋略是什么?就是算计,就是耍心眼。

  大谋略就是大心眼,美其名曰大智慧。

  小谋略就是小心眼,统而言之小聪明。

  心眼,人皆有之,大小之分,拙劣之分,好坏之分。

  不想去说怎样谋略?如何谋略?

  只想谈谈谋略是如何在实力的较量中成功或者失败的?

  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或许更能有所感悟和领会。

  当初在江南两线作战时,面对东线张士诚与西线的陈友谅两面夹击。我最终的谋略是选择防守东线,进攻西线。虽然过程中有很多的担心,困难和挫折,但是从结果来推定,这个谋略是成功的,是收到预期效果的,但今日借此机会再来回想和复盘一下。

  当时为什么要做精心谋略?无非就是能力上不足以同时因对东西两线作战,根源还是实力不够,所以只能二选一,只能想办法去应对这种劣势局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赌博的行为。

  可见,所谓的谋略或者说耍心眼,并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一种生存的技巧。不是天生必备的,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的一种技术性本领。

  如果你没有威胁,或者你自身的实力是可以克服当下的威胁,可以轻而易举的征服对手,你不会使用所谓的谋略,而且也没有必要使用。

  实力,才是决定是否要谋略的关键因素。

  谋略是弱者求生或者求胜的一种技巧,保命之道。因为弱,所以会需要谋略,需要精打细算,需要赌一把。一旦存在谋略,就会不择手段。一旦不择手段,就会有“下三滥”。

  这就如同两人打架,如果一方的实力足以轻而易举地击到对方,他根本不会考虑选择东躲西藏,还是选择防守反击,还是要暗器伤人。直接击倒,就是最好和最为直接的方式。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干净利落,无需过多思考,无需过多言语。

  谋略是否成功的巧合,就在于对方的实力与自己差不多,或者强弱不是那么明显,双方势均力敌。如果对方的实力强过十倍,百倍。客观地讲,任何谋略和心眼都只是雕虫小技,耍枪弄棒而已,不堪一击,一击毙命,徒留笑柄。巧合还是在于对手实力的差异,这才是谋略可能成功的关键点,否则,除了继续等待与忍耐,别无他法。

  谋略有用吗?有用的。

  因为大多数的时间,我们没有那么的强大,我们征服威胁的能力没有那么绝对,我们击败对手实力没有那么明显。我们多数的时候基本都是弱者,都处于弱的一方,并非强的一方。就像当初的张士诚,假如他的实力当初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我消灭,即便有性格上的懦弱和保守,也不至于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因为只有结果,在得失皆有可能的情况下,人才会摇摆,才会有患得患失,才会想要去博一把。假如结果,只有得没有失,何来患得患失?囊中探物般地取得想要的东西,何须要使用各种不必要的姿态与方法。直接拿走即可。省时省力,不伤脑,不伤神,简单明了,岂不快哉!

  当然说法归说法,现实归现实,现实中敢于较量的对手,通常都没有那么强,没有那种一拳击倒的绝对实力,很多都是彼此彼此,实力相当。当下敢于出手的对手,一定不是那种只敢仰望的对手。那些自己只敢仰望的,只会是崇拜的对象,而非对手。所以此次此刻,谋略方才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再大再精细再完美的谋略,成功与否?还有一个必要的关键因素,就是巧合。因为任何的谋略都是建立在几乎对等的分析,猜测和片段的基础上的,只是单方面所谓自以为英明的、假设性的推断和计划,存在一切不确定性。外在的、内在的、可能的、不可能的、或许的,肯定的、猜到的、未猜到的,而且还需要设定各种可控的,不可控的外界场景。

  一切都是变化中的变量。

  一切都是未知中的假设。

  成,运;不成;无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聪明绝顶,机关算尽。

  一切依旧未必。

  不确定,才是已知的最大确定。

  我们只是一个所谓的谋略家,只能负责算计而已,其他的大部分内容,基本都并不会归我们管控,仅此而已。

  就像我们永远控制不了对手,会有可能被一个突发而来的刺激而做出意外的决定;我们永远控制不了对手的突发的奇想或运气,我们也永远控制不了我们自己受到的某种突发性刺激。突发的,有很多,很多会是我们并不能想象得到的和预先有所准备的。因为我们算计的只是假设,假设而已。假就说明有可能不是真实的。

  就像我当初永远控制不了张士诚会何时突然做出了配合夹击的作战命令。这点我只能祈祷而已,因为并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

  我一生谋略的底线就是稳扎稳打,因为我自认为基本一直都不是强势的一方。稳,一直都是弱者的生存逻辑,因为弱者是必须优先考虑保存实力,弱者没有恣意任性的资本。至于那些对战中放手一搏,险中求胜的算计,我并没有多少的得意之处,因为那里夹杂这巧合的成份,可以美化成睿智,也可以说成好运。我自己引以为自豪,或者说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大格局的谋略,是下面的这些:

  一、建立一个根据地,有了一个可以养精蓄锐,稳定发展的据点,避免颠沛流离。

  二、建立一支有纪律,听指挥的部队,这才是将来称王称霸的最为有力的利器。

  三、建立一个有知识分子组成的参谋团队,用这些聪明的头脑来运转整个体系。

  四、建立军垦屯田制度,这个是完善自己后勤保障的最有效途径。

  五、建立土改政策,这个是获取民心最好的办法。老百姓最容易被满足,他们需要的就是土地和安定的生活。

  这些谋略是在努力地壮大着自己的实力,这些需要的就是滴水石穿的耐心和耐性,所需要的运气就不需要那么多,这才是我内心中所谓的远见卓识,我自认为成功的根本基础。

  谋求自身实力的无比强大,才是战胜一切的制胜法宝。而非沉迷于幻想,误以为小小的算计就可以成就一切。

  实力,才是话语权的真正主导者,而非矫揉造作的巧言利口。

 时间与耐心,是培育实力的基础养料。

     <本章终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朱元璋》第七章:谋略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