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

马来西亚,槟城,2019年8月。

转机于新加坡樟宜机场,在书店里看到各式各样PVC软质冰箱贴(见《影像记忆·新加坡机场的冰箱贴》),其中展现本地特色美食的冰箱贴有两种,一是代表着华人料理的Chicken Rice(海南鸡饭),另一个是代表着东南亚料理的Satay(沙嗲)。

沙嗲这一张冰箱贴虽小,构成元素却是丰富明了:清真寺、戴白帽子的马来人(所有马来人都是穆斯林)、扇火的扇子、碟子里的烤串和配菜。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1张图片

沙嗲又名沙嗲串燒、沙嗲串,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烧烤,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它甚至成为了印尼的国菜。印尼大马文化相近,沙嗲也就成了马来料理的代表。

自从咱们的老祖先掌握了火种,烧烤作为最古老的烹饪技术随之而诞生。早期当然是将动物整个儿或者劈成大块烤,比如烤猛犸象一类。随着切割器具的发展,人们将食物处理成等重的小块后再进行烤制,容易熟也节约燃料,这就是所谓的烤串,一般认为源起于中东。所有的烤串基本模式都一样:长签串食物、炭火烤制。用炭火是因为明火会将食物熏得乌漆嘛黑,难吃还折寿。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2张图片

肉类更适合烤制,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香气比起炖煮的肉食更诱人。换一个角度来看,烤肉的香气早已刻入了人类的基因。从食品卫生、安全的角度,我们总想拒绝这种原始化的烹饪形式,但野性的呼唤总令我们欲罢不能。

在东南亚,用来做烧烤的肉类品种繁多,不限于牛羊猪鸡,还有各类鱼虾,甚至乌龟、鳄鱼、蜥蜴等等。当然,各个民族有自己的宗教饮食禁忌,除了华人,咱们是啥都吃。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3张图片

沙嗲与中式烤串的烤制过程完全一样,我觉得在槟城见到的烧烤架就像是从淘宝买来的。与中式烧烤不同之处是,沙嗲肉串需要预腌制。腌制的重要原料是姜黄,它也是咖喱的主要原料。由于腌制料的缘故,烤熟的沙嗲肉串颜色很深,一副乌漆嘛黑的模样,让人看不出是什么肉类。姜黄也是咖喱的核心原料,咖喱主要作用是防腐去腥,在热带环境,肉类也不能讲究新鲜。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4张图片

沙嗲最大的特色是蘸料。中式烧烤大多是干串儿,烤熟即调味完成,直接往嘴里捅就成。沙嗲却是浇汁蘸着吃的,用的蘸酱就是著名的沙嗲酱,这种用花生、椰奶、姜黄、辣椒和各式香料研磨调制的酱料,后来随着返乡的华人传到了闽粤,被改良成为沙茶酱,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代表性的调味料。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5张图片

沙嗲还配了青瓜和生洋葱,这些蔬菜对口味也是个调剂。至于怎么将它们送到嘴里,用筷子显然场景不对,用竹签子扎好像也不便利,最适合的当然还是手抓。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6张图片

至于这乌漆嘛黑蘸酱配菜的沙嗲肉串的口味,还是不评价了,如果你尝过沙茶酱就应当知道,有一种突出的味道与中式烧烤差异极大——甜。

各个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的饮食偏好,习惯中式烤串的人未必能接受东南亚沙嗲,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_第7张图片

后记:

马来西亚有三大民族(巫族、华人和印裔)以及较大比例的东南亚外劳(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因此这个国家的饮食异彩纷呈,在世界美食界也享有较高地位。

之前的《寻味中国海外篇》中介绍了十余种有代表性的大马华人料理,本系列记录的是马来料理、印度料理等其他类别的饮食见闻。由于这些饮食中较少包含华人料理元素,故不能使用《寻味中国》,而取名为《食行纪》。

你可能感兴趣的:(食行纪·马来西亚的沙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