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奇葩的豆瓣影评,看看也是醉了

那些奇葩的豆瓣影评,看看也是醉了_第1张图片
看完电影看影评,感觉自己萌萌哒

我是最早的豆瓣用户,这也没啥好骄傲的,其实我在豆瓣上算是半个僵尸粉,除了看看影评,基本没啥动作。谁叫我看不了imdb呢。无疑,豆瓣上面水军是很多的,当然也有一些大神小神,我在看豆瓣影评的时候,觉得有些人怎么能写得那么精彩,比如《冰与火之歌》泰温·莱尼斯特死掉的那一集,有人写了个短评“狮氏石室屎时逝世”,那真叫精彩。

可是当我看到《刺客聂隐娘》的影评的时候,我再也坐不住了。你以为这些文艺青年真的在写影评吗,还是在写“评影”——他们评论的只是他自我意识投射的影子。这些影评,真的和电影有关系吗?平时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当我看到《刺客聂隐娘》影评时,我真的有点按捺不住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所谓的影评吧。

例1 《刺客聂隐娘》的几条线索

作者:NullPointer

三刷《刺客聂隐娘》完毕,贡献一点浅薄的观后感,或能有助于人。

以下按一暗一明两条线索,重新讲述情节,这是一次彻底的剧透,尝试将冰山水面下的部分解读出来。

暗线:田元氏

解开这部电影诸多伏笔的最重大线索,来自片尾的演员名单:“田元氏/精精儿周韵”我当时看见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原来田季安的正室就是那个戴面具的女杀手,原来田季安正室的娘家姓元。于是几条线索一下子连了起来,剧情豁然开朗,潜伏的层次由此浮现。

黑衣女子(聂隐娘)第一次出现在园中之后,田元氏向田季安陈述,“是礼儿鞠蹴时候撞见的,幸好没什么恶意。”田季安愤愤然坐下。接下来镜头就切到蒙面杀手精精儿持刀四下徘徊的场景。知道她就是田元氏之后,故事线就很清楚:田元氏在儿子受惊后,自己以杀手身份出来探查,确认神秘黑衣女子的实力。

你看了3遍,然后从片尾演员名单找到了这条线索,然后自己构成了一个情节。

问题是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怎么知道她是精精儿?

就说我知道她是精精儿,我怎么知道精精儿就是田元氏?

电影要从片尾字幕中推导情节,这是看电影还是猜电影,这是“找你妹”还是“脑筋急转弯”?

你豆瓣青年看电影都那么高级,已经把意淫发展到从演员名单来欣赏电影这一招?

例2 没有江湖的江湖,终究诉孤独

作者:Peter Cat

朱天文丢给侯导一本《沈从文自传》,他才真正寻回这自童年起就埋下的镜头美学。这种“沈从文式”的视角,有一种胸襟,总是很远地俯视着世间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很客观,但也很悲伤。侯导说,这是导演的视角,也正是他的眼里的人世江湖。

电影节最后一天,我跑去看了第二遍《刺客聂隐娘》。出来的时候,万里晴空了两个礼拜的戛纳突然飘起些零星的小雨来。就着电影里的情绪,又想到这般绝世的电影却很可能拿不到金棕榈,心里就有些伤感。也大概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了,《聂隐娘》其实讲得是孤独,是青鸾舞镜:一个人身处琼楼玉宇,无人知,无人懂,只能踽踽独行。但孤独的又不止是,着于枝头的隐娘,深宅宫中的田季安。还是银幕背后的侯导。他一个人拍电影四十年,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却不被懂,只好对镜自舞。所以,侯导才说重要的是拍了什么,做了什么,“我自己做没做到我自己心里最清楚”,明白这个道理,又哪里会在乎得奖不得奖。

正如一个高士,登高而望,渺沧海之一粟,而前方正是津渡,水气凌空,苍茫烟波无尽。

谈着聂隐娘,又扯起沈从文的文学视角,这也太远了。就算沈从文的小说改编成功的例子也有李翰祥的《翠翠》,改编自《边城》。沈从文作品怎么就不能改编成电影,要看你会不会改编吧。

第二段更是扯得离谱,聂隐娘的孤独没人懂,侯导拍的没人懂所以他孤独,然后你到底懂了还是没懂?

如果你懂了,那侯导岂不是不孤独了,如果你不懂,那你怎么知道侯导孤独?

你以为写一些类似文言文的感受,就显得逼格特别高?

例3:看聂隐娘睡着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者:木卫二

我看过两遍《刺客聂隐娘》,第一遍觉得还行,第二遍觉得大好。在那个荣登年度最佳催眠效果的纱幔窥探段落,田季安回忆少年少女的往事。他用了一个名词来形容七娘,那就是凤凰。第一遍,我咯噔了一下,我知道凤凰,但冒出来凤凰是什么鬼。第二遍,我还是不知道凤凰是什么,或许可能只是拿来跟青鸾做对照。

然后,我看到了剧本,对这个名词,剧本是这么写道的:

他又想起,十三年前那个上巳日,洺州刺使元谊谒见嘉诚公主,父亲唤他来见元谊女,两人并立众皆赞叹好一对璧人时,绯衣的窈七在荡秋千,越荡越高,突地脱手飞身上了树头,好似一只浴火凤凰……

画面感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

这篇影评是欲扬先抑,一开始说一般,后来洗白白。

问题是…你看了剧本,说画面感一下子就来了?那电影为什么不让你有画面感?

有谁没事看电影剧本来想象电影?电影都失败了,还找剧本出来脑补画面?这逻辑我也是醉了!


我们花了如此宝贵的2小时看了一部电影,再看一点影评,无非是唤起一些共鸣,填补一些寂寥。

有时候,我们觉得浪费了2小时,比如《聂隐娘》《太平轮》《道士下山》,就想让自己胸闷的心情找一个出口。

写影评的人,更是通过自己写作的能力,发泄一些心情。

可是,某些人确定是在写一篇影评吗?还是观看心得?

他们观看的心得已经距离电影本身如此遥远,飘到了十万八千里,和这部大闷片已经完全没关系。

他们向往的盛唐气魄和所谓的意境,只是他们觉得自己也是看得懂了,所以越想就越兴奋,完全和这部电影没关系了。

你有没有考虑过在电影院里睡觉的人的感受?

自说自话的豆瓣影评已经OUT了,还是来写一篇真诚的影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奇葩的豆瓣影评,看看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