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摘自:《智能商业》

智能商业

曾鸣
出版:2018.11.01 13.3万字

推荐序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商业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个数据技术和智能商业的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成全自己,更应该成全别人,这样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自序

有价值的战略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实践,问题驱动;另一方面,又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和体系化,所谓抬头看路。

不被前行的历史抛在身后的唯一方式,就是主动拥抱变化。

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的融合,让我意识到这就是未来商业文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

前言

中国不仅一直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也一直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市场。技术变革、政策环境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商业大变化,不仅激烈,而且迅猛,变化周期又很短。

我把中国这个市场的发展特殊性称作“三浪叠加”的时代,它把我们面临的挑战复杂度又提升了两个量级。

无论是在哪个时间点,当3.0模式出现之后,1.0模式的企业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发展空间看起来还在,但是很可能会突然进入断崖式的困难期。

但是在实际中,当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2.0模式时,其实很难再去吃3.0模式创业的苦。

在“第三浪”发展的早期,你能看清的利益肯定都不够大。如果你过早地去追求刚出现的利益,就很有可能错过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大机会。只有当浪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正的宝贝才会浮现出来。对于下决心追“第三浪”的人来说,既然已经选择这条路,只要有可能,还是应该坚持长远目标,憋大招。

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其实往往不是因为利益算计得很准,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因为使命、愿景的驱动,没有过多考虑短期利益,反而有了最后的大成。

智能商业本质上是对未来的前瞻性判断,所以最适合的听众其实是在3.0模式下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创业者。

第一部分 智能商业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脑的进化,而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带来生产力的大爆发。如今这个时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给商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成为智能商业双螺旋的组成部分,网络协同会推动数据智能的发展,数据智能反过来也会驱动网络协同的扩张。二者循环往复,推动人类商业文明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演进。

01 智能商业大变革

智能商业时代已经来临,每个人都要顺势而为。有大抱负者要敢于取势,甚至勇于造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弄潮儿和引领者。

在一个经历剧烈变革和转型的时代,我们很难看清未来,越是这样,越需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展望。

第一,在线化。

只有懂得如何将物理世界转换映射到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中,你才会有在这个时代中立足的根基,这也是微软能够20年一直在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第二,智能化。

数据和算法,构成了智能的基本要素。

第三,网络化。

低成本,实时服务海量用户

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海量个性化服务,在工业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服务自我更新与提升的速度

这些商业的创新首先源于技术的重大创新。这些先行的公司,其实都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它们利用最前沿的互联网和算法技术重构了整个商业的逻辑与运营规律,全面突破了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和效率。

二者机制不同却相辅相成,网络协同推动数据智能发展的同时,数据智能也成为网络协同扩张不可或缺的助力,共同构成了智能商业的双螺旋。就像我们的人类社会,这么多年以来,个体大脑的进化程度十分有限,但社会协同能力却迅猛发展,一日千里。所以,所谓的人类文明,最关键的并不是每一个个体,而是整个社会日益增强的协同能力,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优势。

二者机制不同却相辅相成,网络协同推动数据智能发展的同时,数据智能也成为网络协同扩张不可或缺的助力,共同构成了智能商业的双螺旋。

所谓网络协同,指的是通过大规模、多角色的实时互动来解决特定问题。

数据智能强调的是运营决策直接由机器决定。

机器学习的反馈闭环必须是业务天然的一个有机部分,用户行为本身留下来的数据在帮助机器学习,这才是一个自然的智能商业循环。

最难的其实是创造一种产品和服务方式,把原来离线的用户在线化,产生一个持续的互动,这样才能实时记录用户的反馈,也才能优化算法、优化服务。

人的创造力和机器智能进行有机结合,这可能是未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在过去20年的发展里,智能商业已经完成模式的创新和能量的积累,并成功孕育出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在未来的10年,它很可能会迎来一波爆发式成长。

今天,大家心目中实力强劲、强大无比的公司,也仅仅是在在线广告、在线零售和在线社交三个方面取得了足够大的进步。绝大部分的经济领域都还是一个个基本空白的竞技场。

在线化

IoT(物联网)毫无疑问是下一轮在线化的巨大机会。我们经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下一步肯定是物联网,也就是万物互联、实时互动的一个新阶段。

当我们的五官乃至大脑都能通过某种方式直接跟整个计算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效率的提升是无法想象的。

IoT里程碑式的产品,很可能是无人驾驶汽车。

智能化

协同网络的扩张

当一个网络发展成长后,会自然地向外扩张,导致整个经济网络化的进程同步加速。

几乎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传统的、封闭的、线性的供应链,走向开放的、价值协同网的完整过程,这中间有巨大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是颠覆式的技术形成新的黑洞。

02 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发展的三大阶段——联、互和网。

在连接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完成所有物理世界的在线化。

连接,是指物理世界与Internet(因特网)的世界连在一起,也可以称之为“在线”。

对于连接而言,最重要的是速度。只有信息能够同步分享,内容能够同步呈现,连接才有存在的意义。

连接的高速化、移动化让所有事情都变得高效起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甚至人们的感情生活,都因此加快了脚步。

二维码其实就是将原本一个相互割裂的物理世界连接到互联网上,使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变成在线的一部分、网络的一部分,也变成这个新世界的一部分。

大家之所以对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有很大的期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工业时代的产品,所有人都离不开的汽车大产业,都可以实现在线化和联网化,那么很可能预示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物联网技术改造。

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都能够持续联动。

互动1.0时代:一对多的门户广播模式

互动2.0时代:以关注为典型代表的创新型互动

互动3.0时代:社交网络服务

“结网”就是智能商业的起点。

网指的是结网,意为人类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开始用网络的方式加以实现。

只有随着连接的不断发展,信息和人都已基本实现在线化,人和人、人和信息之间的互动才会越来越丰富,最后交织成越来越紧密的网络,可以用更高效的方法——网络协同——去完成原本看起来难以实现的很多事情。

其实商业最重要的就是结网,未来互联网将给人类商业社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就在于商业的大规模结网。

联、互、网,这三个字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操作时却极其考验操盘者的功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认为当下真正的连接并不存在其他形式,连接就是要连到互联网上,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在线化。

判断一家企业是否触网的最重要标准,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实现在线化,能不能直接在互联网上提供产品和服务。

因此,要想实现智能商业的第一步,就是让你的产品和服务核心流程在线化。

双向互动,使得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成为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交互过程,用户的实时反馈成为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与更新的源泉。

03 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一:网络协同

能够预知的是,在未来的网络协同中,我们每个人将更加不受束缚,从固化流程中解放出来;我们每个人将更不惮于创造,因为网络协同的最大价值不是让既有链路更高效,而恰恰是让创新价值更突显;我们每个人将更不吝于贡献,因为在这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体系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的收益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他人创造更大的收益。

互联网最终的使命就是让任何人、任何物,甚至是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互联、互通、互动。毫无疑问,这必将带来经济范式的又一次革命。

在商业世界里,网络协同正在取代工业时代相对封闭的体系(例如传统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合作范式。

直连互动使卖家和买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被极大激发,网络扩张带来的效益被成倍放大。

它们不是由淘宝规划出来的,但是一旦它们生长出来,淘宝往往迅速给予充分的鼓励,或建设新市场,或开发新工具,让这些新角色成长得更加茁壮。

这个立体的淘宝还在继续演化,协同从商品买卖这个环节向广告、物流、供应链等众多环节进一步延展,更多的场景被网罗进来,更多元的协同在这一网络中发生。

从稀疏的“点”开始连接,“点”与“点”互动,帮助“线”更好地服务用户,构成了今日星河灿烂、生机盎然的淘宝。

无论是淘宝还是“字幕组”等团队,都是开放、协同、共享、共建的网状结构,它们已经开始取代封闭、线性、管理、控制的工业时代线性结构。这就是新经济范式的革命。

按需经济、共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本质上都必须建立在网络协同的基础上。按需是网状协同的目标,共享是网状协同的价值观,而社群是网状协同的有机组成模块,由于数据智能引擎的存在,很多创新要素被引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市场定价模式。通过高峰期加价,引导乘客用不同的出价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打破了传统定价的刚性,这是非常典型的用市场化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优步其实并没有享受到多大的网络协同效应,它更大的价值还是源于传统的规模经济。

没有网络协同效应,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垄断。

即使滴滴取得了这么大的规模优势,依然没有办法形成壁垒,根本无法防止新的玩家进入这个市场。

这个横向积累很厚实,使得纵向方面平台也有了强大的拓展能力,逐步从零售走到广告、营销、物流、金融等新的创新领域。

淘宝能有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自己有很大的扩张动力,不同类型的卖家聚集在一起,不仅可以分摊各种基础服务的成本,也能分摊获取客户的成本。淘宝的核心是商品的丰富性,不是简单的商品和用户规模。

在优步平台上,不管司机还是乘客,都是相当简单和同质化的角色,这样的网络显然缺乏自主生长动力。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都不是原有网络的自然延伸,而是需要靠管理者去复制在原有领域的成功。

04 智能商业双螺旋之二:数据智能

无数据,不智能;无智能,不商业。人工智能是一场技术革命,它必然会将越来越多的商业智能化。未来数据智能将成为商业的基础,而智能商业也将成为数据时代的全新的商业范式。在我看来,要想把数据智能融入具体商业,要做好三件事:数据化、算法化和产品化。

特定商业场景的数据化、忠实于商业逻辑的算法及其迭代优化,以及将数据智能与商业场景无缝融合的产品。

数据化更是一件高收益的事情。

“数据化”本质上是将一种现象转变为可量化形式的过程。

互联网技术使我们终于可以低成本、全方位地记录数据,而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足够大量、足够多维度的“大数据”时,才可能真正客观、真实而深刻地理解我们周遭的环境、事物的本原以及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基于数据和算法,且自动的智能化用户体验提升过程,商业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完成了商业场景的数据化之后,算法就是提炼数据价值的思路,而DT时代的数据价值就是商业价值。

算法的迭代方向、参数工程等,都必须与商业逻辑、机制设计,甚至价值观融合为一。

智能商业的核心特征就是能主动地了解用户,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而真正把用户、数据和算法创造性地连接起来的是“产品”,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特别强调产品重要性的根本原因。

产品设计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上传:将“端”的行为数据向“云”反馈

下达:将“云”的数据智能传递到“端”

万物互联之“广”和数据智能之“深”,其价值都集中体现在互联网产品上。

智能商业的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往往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创新产品:针对某个用户问题,定义了全新的用户体验方式,同时启动了数据智能的引擎,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数据化、算法化加上产品化构成了智能商业的三大基石。

用户行为通过产品的“端”实时反馈到数据智能的“云”上,“云”上的优化结果又通过“端”实时提升用户体验。在这样的反馈闭环中,数据既是高速流动的介质,又持续增值;算法既是推动反馈闭环运转的引擎,又持续优化;产品既是反馈闭环的载体,又持续改进功能,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的同时,也促使数据反馈更低成本、高效率地发生。

数据、算法、产品在反馈闭环中“三位一体”,唯有如此,智能商业才能完成对传统商业的降维打击,DT时代的商业跃升才有发力点。

想要让数据与现实生活无缝衔接,就需要数据在线,实时记录而不是主动采集;要不断更新,随时可用来产生洞察;需要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被灵活使用,驱动下一个决策的产生。这个概念我称为“活数据”。

  1. 数据是“活”的

  2. 数据需要被灵活使用

  3. 全本记录,而非样本抽查

  4. 先有数据,后有洞察

  5. 数据就是决策

如果数据仅仅被用来支持人的决策,那便无法形成真正的闭环,不具备大规模复制推广的价值。

真正的“活数据”一定要能将数据本身产生的洞察直接变成商业决策。

如果让数据成为你业务中的自然组成部分,让机器成为你决策中的一个环节,你的商业行为就会走入智能化的快车道。

产品提供反馈闭环,数据作为原料,交给算法去处理,三位一体,你的业务就变成了一个智能业务,你的商业有了数据智能这一核心引擎,你就能跑在竞争对手之前。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

企业智能化

  1. 核心业务在线化

  2. 业务环节自动化

在某个特定的业务场景下,通过在线化和自动化形成智能商业的初步闭环,这是接下来最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事情。

05 智能商业的特征:向精准升维

新旧商业的区别,在于精准。精准,就是精确和准确,分别对应着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服务想要做到精确和准确,就需要不断地互动,不断地迭代优化,通过数据智能不断加深对用户的理解。未来的社会必然会向服务型转变,而那些无法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的企业,则很快会被淘汰。

根据效果付费

市场竞价,实时在线定价

持续跟踪反馈

在新商业时代,精准是商业的核心要求,是产品和服务能否有机会与用户连接的先决条件,更是企业能否存活并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产品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数据智能在其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产品本身又是收集数据的渠道,形成反馈闭环、学习优化的基础。

在未来的商业文明中有两个基石: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而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实现精准的、不断优化的个性化服务。

在新商业时代,想要做到精确,个性化只是一个起点,精确的颗粒度可以被无限扩大。

如今的精确,不但要求企业根据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还要掌握用户是何地、何时、何种场景之下需要服务。

精确是通过协同网络的扩张,对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这个网络上能够进行全局动态优化,这是固化的供应链难以做到的事情,也正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降低准入门槛,扩大生态容量

当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新的东西才能把旧的东西囊括进去。

低门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竞争手段,越大的生态越需要低的门槛,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容量。

以协同为核心的不断演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能够做的是更好地挖掘潜在需求,而不是用标准化的服务去满足某种被广告激发的需求,这就回到了我们本节的关键词——准。

未来服务的准确度是去挖掘潜在的需求,我们要用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去指导这种思考。

既然要靠试探和摸索,那便离不开数据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线记录数据

收集所有的数据

数据化往往是一个很昂贵的过程

只有上线,才能迭代优化

用机器学习的逻辑贯穿整个业务过程

06 黑洞效应:智能商业胜出的秘密

未来的智能商业有着像黑洞那样无限大的潜力与空间,可以包容一切的人、数据甚至时间。而拥有“黑洞效应”的企业,可以搜集到无数的数据、信息,从而持续不断地高速发展。

网络效应

学习效应

数据压强会推动数据智能发展

数据智能拥有网络张力

  1. 物质资源有形,数据资源无形

数据、信息则是无形的资源,可以被反复传播共享。

  1. 物质资源传播成本高,数据资源传播成本低

数据信息的复制和使用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

  1. 物质资源的使用是损耗过程,数据资源的使用是价值创造过程

  2. 二者的经济学原理不同

数据就像是一个黑洞,它总想越变越大,触达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数据传播和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而传播的边际成本又非常低。这种不对称性使得数据有很强的动力去尽可能地在全网络传播,这是一种天然的网络张力,所以数据的积累又会进一步推动网络的扩张。

智能商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工业时代中那一个个毫无个性的人的物质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一个个完全不同的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中的发展需求,这也正是所有科技进步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

第二部分 商业模式变革

07 C2B:未来的核心商业模式

殊不知能够将商业模式解释通透的,一向都只是“事后诸葛亮”般的存在。

无论何种商业模式,它的起点一定来自用户的痛点,来自一种未被发现或满足的需求。

  1. 水平B2B

(1)帮助企业完成交易

(2)帮助企业宣传

(3)帮助企业“交友”

(4)帮助企业寻找商机

  1. 垂直B2B

垂直B2B其实就是为企业寻找上游与下游伙伴,为零售商寻找供应商,为生产商寻找经销商,大大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

企业终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建立起和客户持续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运营来迭代优化对客户的服务。

只有当C2B模式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商务的整个链条才会被互联网彻底重构,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所谓的电子商务阶段。

只有当C2B模式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商务的整个链条才会被互联网彻底重构,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所谓的电子商务阶段。

在前端,企业可以把产品以相对标准化的模块形式提供给消费者,让其自由组合,或者直接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来。在企业内部,提升组织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后端,企业积极调整供应链,提高柔性化生产和服务能力。C2B模式俨然已经成为DT时代的核心商业模式。

通过互联网的联结,可以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高效率、低成本的海量连接和互动。

企业需要全神贯注地服务好客户,因为客户的转移成本比以前要低得多。

只有通过这个界面和客户发生互动,才能真实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有的放矢地迭代优化你的产品和服务。

首先就要转变旧有观念,做到“用户体验至上”。剩下的则是要依靠现代化的数据智能,将C2B商业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方法。

收集数据

只有C端的需求信息能够有效地被收集、分析和反馈,B端才能开发设计、生产出用户想要的产品,这些数据的收集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实现。

吸引数据,引领潮流

以口碑传播为基础的社交型电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渠道已经呈现出碎片化态势,越来越难以掌控。

根据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

C2B模式对于用户和商家来说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商业模式,谁找到了这个方向,做到了这个模式,谁就找到了在这个时代成功的秘诀。

08 S2B:通往C2B模式的自然演化路径

S2b2c是C2B模式的一个变形,因为整个服务是通过小b和c(客户)的紧密互动而驱动的。

S2b2c是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升级。S是一个重构了大的供应平台,需要大幅提升供应端的效率。b指的是一个大平台接入的万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小b,帮助它们完成针对客户的服务。小b的核心价值是完成对客户实时的低成本互动。S和小b之间是赋能关系,并不是传统的加盟关系。

这种模式可能最适合提供复杂和多元化的服务,例如家装或者教育。

S2b2c的模式要成立,前提条件是它创造的价值必须比单独的小b或大B直接服务c的价值要大得多。

第一,当小b服务c时,必须调用S提供的某种服务:S不能仅仅提供某种SaaS(软件即服务)化工具,它必须基于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提供某些增值服务,才能帮助b更好地服务c。

第二,对于S来说,小b服务c的过程对它必须是透明的,也就是S能参与并且能给予实时反馈,来提升S对小b的服务。

怎样让这些小b充分利用自带的流量,充分发挥自主能力,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创新领域。甚至对于S平台来说,能否找到自带流量的小b来合作是平台成功启动的关键。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加盟提供的是一致体验,由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统一的供应链系统保证一致体验,核心价值由品牌承载,加盟店不拥有品牌,它们的个性化和创意被加盟合同严格地限制在极狭小的范围,比如星巴克。

而S2b2c中的小b是有独立意志和行事自由的个体,提供的是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c因它们的个体特质而来,即流量属于小b,而非S。S只能赋能小b,而不能控制它,所以,两者关系的核心是协同,而不是管理。

SaaS化工具

资源的集中采购

提供这样的共享资源是S对小b的重要增值服务。

共同的品质保证

网络协同

它协同的服务越多,网络效应就越大,自身价值就越高。

数据智能

由于小b和c的互动会逐步在线化,S2b2c也会逐步以客户为中心,最终走向c2b2S。

第三部分 战略变革

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次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智能时代的伟大征程。面对不一样的时代背景和不一样的消费者,企业的战略自然也应随之改变。在这场全新的竞赛中,谁能够率先成功变革,谁就能够抢占先机,获得前所未有的先发优势。

09 新战略:高效反馈闭环

即使行动失败了,如果能够换取对未来更清晰的预判,比别人快上半步,你就能够在未来的世界中抢占先机。

由于环境变化太快,传统的5年、10年的详细战略规划不再有效。环境越快速多变,针对未来的长期思考越重要。

有纪律的实验(disciplined experiments),也就是说,这是在远见指导下的尝试,目的是看这个行动是不是有正确的方向。

传统战略制定的过程变成了远见和行动的快速迭代,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一方面,远见一定要快速找到落地点,不能大而空,否则只是空想,无法落地;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跟风,要能不断地总结思考,形成对未来的独特判断。

远见其实也是理性和感性的一个结合,理性的一面,你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纠正自己的判断;感性的一面,你最终依靠的还是自己对自己信念的相信。

在做的过程中得到第一手反馈,这个反馈要完成两个目标:第一,帮助修正你的产业终局判断;第二,帮助修正你下一步的行动。这就是远见和行动形成的快速反馈闭环。

“看十年”强调远见,需要看得足够远;强调“做一年”,是因为你整个行动的核心是落在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框架下。

“看十年,做一年”。远见和行动的快速迭代是战略在这个时代新的表现形式。

生态系统的第一个核心是客户,是数据,是最底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所以我们把贯穿所有子公司的数据业务打通,命名为整个集团未来的“奔月计划”。

当你觉得看不清未来、公司业务陷入迷茫的时候,真正应该花时间琢磨一下未来,对未来形成一个判断,反而能把公司带向一个全新的格局。

有大的战略方向,具体行动是在不断调整的,而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或者说对于未来的竞争来说,由于整个市场变化得太快,方向又不明确,所以通过行动实验、摸索出新的方向是第一位的,为了试出这个方向,浪费一些资源是完全值得的。

千万不要再拘泥于传统的计划,写下来的计划基本上一写下来就过时了。你的确要具备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就是在预判未来和当下行动之间形成非常高效的反馈闭环。

在这个新的时代,战略制定和执行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逼近最接近未来的那条主航道。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顾忌一些资源的浪费。

组织内部信息流通要高效,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随时调整。这是阿里巴巴核心价值观“拥抱变化”的意义所在:支持战略的快速调整
10 新定位:点—线—面—体

“面”指的是平台或者生态型企业。“面”的核心是要有创造新模式的可能性,它要广泛地连接不同的玩家。

如何快速地扩张网络,将网络协同做到极致才是公司发展的当务之急,但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点”是指在“面”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新角色

“面”要发展,就要为其上的“点”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点”存在一个很大的挑战——它本身的壁垒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创业者对时机的把握能力至关重要。

要想做“线”的生意,你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面”带来的各方面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捕捉“点”带来的机会。

以及“面”赋能的“点”创造的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点”、“线”和“面”是一个三者共生、共同发展的结构,这也是我们将类似淘宝的体系称为生态体系的原因所在。

“点、线、面、体”每一个定位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同的运营原则、资源调配方法,甚至竞争壁垒和最后可能的发展路径都大为不同。所以,明确自己在未来网络化世界的定位,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第一步。

“线”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点”加入,其中连接困难之处就有商机,就会催生新的“点”出现。

所谓升维攻击,就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新平台将不断打开过去的封闭结构,纳入越来越多的“点”,共同参与互动。

只有在淘宝、安卓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这些生态圈中,它们才能以传统商业无法想象的低成本找到自己的客户。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竞争,往往是以“面”和“体”为单位的生态竞争。“面”对“点”的激活、辅助程度,就是吸引“点”共创未来的砝码。对“点”而言,选择合适的“面”,帮助自己连线,并持续激活自己的创新力,才是做选择时最重要的依据。

“点”自由分布、按需聚成的“线”,将远比过去封闭的“线”更有活力。

第四部分 组织变革

全新的商业时代呼唤着全新的企业形态,全新的企业形态又离不开全新的组织结构,我称之为赋能型组织。创造力是赋能型组织往前迈进的核心动力,需要多元化的团队予以支撑,从而构筑一张无所不能的自组织协同网。

11 第四次组织创新:创造力革命

在这个时代,机器不断取代能够被结构化的知识,创造力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和组织中最大的竞争力,这也对组织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人类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生产力革命(Productivity Revolution)和管理革命(Managerial Revolution)。

生产力革命的核心是通过管理来提高人的生产效率,相应的组织创新就是出现了公司和最早的职能管理。

不断提升信息与知识的管理效率,也是管理革命最重要的价值创造来源。

创造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决定了人类社会将来的结构。

数据智能的起点是场景化,谁能够创造性地想出一个新的场景如何被在线化、数据化,谁就能赢得未来。

没有创造力就不要轻言转型,这种创造力需要始终贯穿于转型过程。

人工智能将人们更彻底地推向富含创意、充满挑战,也更蕴含价值的分工。

创造力革命的本质是通过人工智能释放和激发人的创新力,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这两种智能在交互与碰撞中激荡增值,螺旋式地创造出具有巨大价值的智能生产力。

12 新组织原则:从管理到赋能

基于管理的传统公司,必将让位于以赋能创新为核心功能的未来组织模式。未来企业的核心功能不是管理,而是赋能。管理之所以过时,是因为管理不能带动创造力。创造力是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促成创造的唯一方法就是赋能。

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原则却已经越来越清晰——拥抱赋能,忘掉传统的管理或激励。

领导者的目的不是管理,而是支持

团队成员的驱动力不是传统的劳动报酬,而是成就感和社会价值

赋能型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通过提供平台,让一群创造者更好地连接和协同,从而发挥更大的价值。

匹配创造者的兴趣、动力与合适的挑战

在创造力时代,员工往往是自我激励的,所以赋能要强调的是给他们合适的挑战,从而激发创造者的兴趣和动力。

打造环境和氛围,方便员工共同创造

赋能比激励更依赖企业文化,只有企业文化才能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最前沿的创新型企业都以鲜明的文化和价值观为特征。

在创造力革命时代,志同道合是对赋能型企业的基本要求。

他们改变世界的勇气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初心,才是帮助他们凝聚顶尖人才的真正原因。

通过组织设计,刺激人和人之间的有效互动

促进协同的机制设计才是未来组织创新的重要领域。

第一,文化的营造。

第二,人才招聘。

找对人比改变人更重要。只有合适的人加入,才能吸引更多合适的人,把时间用在找人上是十分明智且至关重要的选择。

第三,心力的大量投入。

13 自组织协同网

伴随组织原则的改变,相应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法则也正在发生重大且根本的变化。赋能的组织观念呼唤着赋能型的组织结构。基于科层制结构、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公司架构,会演变为以赋能为关键词的创新平台。这种全新的组织结构能让一群创造者更自由地联结、更顺畅地协同、更高效地共创。可以预言,在智能商业时代,传统公司将大批消亡。

创新平台包括创新中后台、平台协同机制,以及相适配的文化和环境。

一个组织越要求前端反应灵活、创新,就越需要中后台用平台化的方法提供支持和服务。

透明

共创

在脸书内部,有一套工作流软件:它要求所有工程师对于任何产品和技术的讨论,以及他们所写的任何代码,都必须被记录在这个工作流软件当中。只有这样做才被认为是在有效工作,任何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信息,都不认为是他们的工作,也得不到认可。

传统公司里的组织结构叫作科层制,也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指令层层上传下达。在新的组织里,组织架构的形象更像一张网,组织里的每个点都与其他所有点实时相连,确保任何脉动都会及时同步到整个组织中。

组织架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组织结构入手变成从工作流入手,重构整个公司的内部结构。工作流的特征是一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各方协同,信息必须实时触达各方,然后让相关的人做出合适的反应来把这个工作完成,再传递到下一个工作。

如果要真正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一定要给这些客服人员赋能。赋能实现的前提条件有两个:

第一,信息流要畅通。要保证能够让客服人员看到所有与客户问题相关的信息。
第二,透明。整个相关的工作流,以及以工作流为基础的节点都要做到透明化,要让客服人员知道任何一个问题到底牵涉哪几方,以方便他们找到责任方,调动相应的资源解决该问题。

这不像传统企业,所有的信息都在自下而上的科层制中被层层衰减,最后上面并不知道实际发生的问题,上面传达下来的指令也会层层衰减。

传统的KPI管理走向一个在线动态的目标矩阵,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所谓的目标矩阵就是用完全数据化的方式来测量、评估和监控创新。

目标体系则可以对整个生态都用数据化的方式来衡量、监控。

我们不会再割裂地评估任何一个小单元的贡献,而是会从全局的动态优化角度考虑这个组织应该如何调配资源,下一步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和改进,才能保证长期目标的有效实现。

“让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其实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将中后台变成一个协同网络。只有把中后台变成一个协同网络,士兵才能成功调动相应的资源。第二,这个士兵必须有足够的判断力。把决策的权力直接从一个所谓的战区司令下放到一线的士兵,这个士兵不可能是一个初中生,他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有非常强大的综合技能的高端人才。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调动后端的炮火。

总体来说,“让听得见炮声的士兵做决策”,既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指挥体系(平台的能力),还需要前线人员大幅提升能力和装备水平(端的能力)。两者结合,才能打破传统管理的边界,创造全新的价值和效率。

组织的目的是激发群体智慧,让人在一起能够完成更复杂、更艰巨的事业。

未来的组织会是怎样一个形态?之前说过,我认为它们很可能会是志同道合、自由联结、协同共创的合伙人之间形成的智能演化生态体。

一致坚守的价值观提供了组织最基本的凝聚力和内驱力,并定义了组织创新的目标和演进方向。强大透明的创新平台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可以让团队比较自由地重组、协作和共创,让敏捷的小前端团队能够最迅速、最有效地整合资源,撬动最大的创新价值,同时逐步沉淀创新能力,为中后台积累经验和知识,为未来的创新赋能。

我们看到外部的商业环境是由网络协同和智能生态推动的,组织内部实际上也在贯彻同样的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原则,做到了内外一致。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

14 淘宝的演化

极具社区属性的“淘宝讲师”

平台做基础服务,第三方做增值服务

无论多大的企业,其实都是从一个很小的原型中发展而来的,它的DNA是否符合时代的步伐,直接影响着它在未来的可能性,对其日后的每一步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个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没有人能够提前预见如今的时代,预见未来十年后的环境和市场。一切的变化都是自然发生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演化而成。

和淘宝一样,腾讯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并不像大家固有的认知那样,这些企业大佬如何高瞻远瞩,如何搅弄风云。

平台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我演化的产物。

15 新品牌:网红时代的品牌打造

网红电商是淘宝作为一个网络协同平台向纵深发展的新节点。

借助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快速反应供应链平台的三级支撑,网红电商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与日俱增,甚至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的成功证明,随着互联网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融合互动日趋深化,单点突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只要留心总有机会。

每次上新,剧透,评论,预订,成交,晒单,是这个社区的共同事件。一批核心“粉丝”一直伴随着雪梨共同成长。

网红现象背后的根本性变化,我将其总结为市场和品牌的互联网化,而这无疑是之前两个大浪潮(广告互联网化和零售互联网化)的延续。

网红的运营机制与C2B模式的客户第一、客户驱动原则极为吻合——先跟客户产生连接和互动,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认同,然后才有品牌。换句话说,品牌是网红和“粉丝”共同创造出来的社区认同的结果。

其实网红电商的模式非常符合C2B模式的理念,而C2B是未来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拥有无与伦比的模式优势。从这个角度看,网红电商的快速崛起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品牌打造方式不同

网红品牌则完全不同,它是由网红与“粉丝”共同运营和创造的,消费者不需要被说服,因为他们早已认同了该网红品牌,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要知道,只有认同,才有网红。

品牌生命力不同

品牌转化率不同

想要凝聚“粉丝”,真正重要的反而是鲜明的性格和独特的内涵,这些才是网红能够持续吸引“粉丝”的最主要原因。

和消费者之间持续进行深度互动

旧品牌是被动的、单次的传播,而新品牌则是与消费者持续的互动。

单次,指的是它每一次的曝光和传播中间都是没有连续性的,没有办法持续运营,品牌与客户之间没有双向沟通,只有单向传播。

通过个性化社交网络触达消费者

新品牌的建设则完全不同,它通过微信、微博、直播此类个性化的社交网络触达消费者,同时通过点评等互动的方法在消费者中口口相传,最终影响更大的消费人群。这会让消费者的认知产生很大的不同,使消费者和品牌之间产生天然的亲和感。

通过复杂的人格化表达,在消费者之间产生情感共振

从简单的信息元素到越来越复杂的人格化表达,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共振,这是新品牌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将原本割裂的职能部门有机融合

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中,广告、零售和客户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都已互联网化,当品牌这个关键职能也完成互联网化的进程之后,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由此形成,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将原本割裂的职能部门有机融合为一体。

在这种新型的商业体系里,品牌建设和其他核心职能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我将其称为“社区电商”。

在经典的品牌理论中,品牌实际上有两个核心价值,一个叫质量保证,一个叫人格认同。

第六部分 关于未来

16 “互联网×”:传统产业的重构

互联网的红利期已接近尾声,下半场是通用技术广泛使用带来的结构性升级,如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这些技术对商业的影响犹如历史上的电力。

如今“互联网×”的样板企业还没有出现,因为大部分的人还在做升级(加法),而不是改造重构(乘法)。

而在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方法论”,而不是“方法”,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或者说是整个价值创造过程,而非单一环节的效率提升。

线上销售、线上会员服务、线上广告投放、线上营销互动,所有这些,如果不能有机地与“供给侧”结合,通过连续性互动发现需求,以需求发现驱动设计、采购、生产的快速连锁反应,就无法实现极致的用户体验,就会在新型创业公司面前虚弱无力。

互联网不仅仅是与用户的简单连接,其内核是互动,是数据驱动的互动,“互联网+”仅有连接的“形”,而没有数据和算法的“魂”,相当于在公路上跑着的马车,其局限性一目了然。

第一个阶段是这个技术本身的大发展和直接基于这个新技术的新应用大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通用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的通用技术基础,开始全面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

第一,在大变革时代,由于“三浪叠加”战略,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我希望帮大家认清在互联网领域没有所谓的“梦之队”。

互联网的本质怎么和一个行业的本质融会贯通,这是目前任何人都没有什么经验的大创新。所以这个时候招聘人才,最重要的应该是看他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过往的经验。

第三,“互联网×”的创业很难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催生,它必须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孕育期。

这一轮“互联网×”的创业则需要一个更长的痛苦的孕育期,而且无法用资本的方法催生,新的创业者要有足够的耐心。

“互联网×”会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是整个中国经济在互联网和数据时代升级的大机会。在这个机会中,很可能会诞生一大批新的行业领导者,而成为领导者的条件就是你是不是真的了解和相信这个时代。

结语 新文明:感受未来已来

天下大势,“合”以贯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合作网络不断扩张的过程。虽然人类的大脑是自然界已知生物中演化最快的,但人类文明的演进,更多的是源于群体合作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价值,而不是个体的进化。

合作的演化建立在技术和制度两个基础之上。

技术:通信成本越来越低,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利

制度:信任越来越容易建立

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包括语言、国家、法律和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让更大范围内的陌生人之间更加容易地建立信任关系。

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就是把全世界(包括所有的人和物)都连成一个网络,“万物互联,实时互动”将成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之一。

开放和共享的互联网技术、机制和内在的逻辑,也推动了信任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合作也因此有了全新的可能性。

当人的重复性脑力劳动都在快速被机器智能取代的时候,创造力便成为人类的基本贡献。

农业时代是经验的时代,工业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那么互联网和数据时代就是创造力的时代。

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就是以更新的技术,在更大的群体范围内,共同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积累更大的文明成果。


--------------------------文档信息--------------------------
读书笔记由博主整理编辑,供非商用学习交流用
如本文涉及侵权,请随时留言博主,必妥善处置
版权声明:非商用自由转载-保持署名-注明出处
署名(BY) :dkjkls(dkj卡洛斯)
文章出处:http://blog.csdn.net/dkjkls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