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我

千金散尽还复来,知己知己却难寻。

刚步入大学的懵懂早已被生活学习的井然有序代替,我开始接受,熟悉,妥协,最初的棱角经过打磨变得平滑,学会理性思考。但笑容越是灿烂,内心越是孤独,平日里累积的委屈终于无处安放,在午夜万籁俱寂时就会撕开一道口子,倾泻而出。

我嘴拙,不擅与人交流,有些苦闷只能放在心里或写于纸上。然而寻寻觅觅,最终让我收获这样的排解方式,看书写字。

书与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孤独与《人间失格》        

太宰治与大多数日本作家一样,平白的文字间透着一种淡淡但能萦绕心间的颓废与绝望。小说采用几乎自序的方式道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

第一手札里有这么一段,父亲故交来镇上演讲并为其开场致辞,座无虚席,结束后场内掌声雷动,然而在踏上雪夜的归途中,叶藏却听到了与父亲所谓“志同道合”的人批评演讲内容乏善可陈,演讲致辞平淡无奇,可转眼回到家里,这些人嘴里对父亲吐露的又是溢美之词。面对大人嘴脸的频繁转换,小叶藏十分的畏惧并且越来越不安。而作者太宰治一共自杀过5次。他给自己按下的烙印: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

书与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友情与《追风筝的人》      

读这篇小说时我还念高二,看到哈桑对阿米尔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潸然泪下,不禁感叹现实世界是否有这样忠心耿耿的人,破碎的友情经过一次次的考验,国家苦难与个人命运相碰撞,阿米尔随父亲去了美国,而哈桑留在阿富汗与妻儿相守,故事的最后,也是本文的巧妙之处,阿米尔为救哈桑儿子回到依旧贫困落后的出生地。

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愧疚造成了他永远无法真正割舍与哈桑的情谊,因此当拉辛汗说“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机会”,他不再挣扎,不管前路如何在营救索拉博的路上始终不曾放弃,最终获得了救赎。

书与我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婚姻与《围城》        

方鸿渐与辛楣这一批海外留学生,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并无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文不能将自己所见授与学生,武没有弃笔投戎的勇气,反倒与李梅亭之流追逐教授名称。缺乏同传统势力斗争的意识,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小说中有许多细碎场景的描写,尤其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后的生活片段。方鸿渐来自一个传统落没的封建家庭,大家庭规矩多,妻子孙女士却有一个偏好西学的姑母,这种来自双方家庭的文化背景冲突自然给夫妻俩生活埋下巨大的伏笔。孙女士又是一个有“想法”的人,而方鸿渐终是寄托朋友辛楣上,自己并没有什么对未来的规划,种种缘由终究造成这段不幸福的婚姻。

书与我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旅行与《走出非洲》        

这始终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在非洲的恩贡山脚下,我有一座农场。”就是这样的开头,便深深地打动了我。玉米黍,香蕉林,合欢花发出的黑刺李般的精致香气组成了我对非洲的所有印象。

作者布里克森原是丹麦贵族,由于开垦殖民地而来到了非洲,最后她的农场因为种植的咖啡豆遭受火灾而倒闭,回到了欧洲,然而布里凭借超群的记忆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把她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像纪录片一样地描述在我们眼前。非洲人在作者眼中:他们对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命运之于他们,就好似某种程度的家园。所有他们熟悉的黑暗小木屋,造就了他们的根源,而白种人总是努力与未知的命运抗争。

就是这样,书成为了我的知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