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身陷风暴漩涡 欧洲银行业再度乌云密布
欧盟实施负利率的副作用非常多,其中欧洲大型银行已受到冲击,负利率不但会侵蚀银行获利,最近受到最多关注,最令投资人担心的未爆弹其实是所谓的 CoCo bond (应急可转债),可能会成为引爆新一波雷曼风暴的导火线,且別以为风暴侷限欧美,事实上发行 CoCo 债最大量的其实是中国的银行。
什么是COCO Bond?
CoCo Bonds全名为应急可转债(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 为金融海啸后欧美银行常用的集资工具。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债务可转换成股权。这代表,不仅仅是银行持有你的资产(personal savings),你同时也持有银行的资产(equity)。这种换股债的原理是以银行的监管资本水平(Regulatory Capital Ratio)作为触发点(Trigger),当银行资本水平低于某水平,CoCo Bonds就自动由债转成银行股权。一来令持债人变身成银行股东,分担银行录得的亏损,二来又令银行的股本(Equities)增加,提高其资本水平。这又称为Bail-in,相对金融海啸期间政府直接注资救助银行(Bail-out)。CoCo Bonds可成为注资第一浪的资本来源,减轻银行依赖政府资助所带来的道德风险。COCO Bonds的概念起源于金融危机,用来预防银行需要更多资金纾困。如果银行遇上麻烦需要更多的资金,债券便会被转换。这可以解决两个问题:减轻银行债务负担、以及提高资本的缓冲空间。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兰斯班(Alan Greenspan)接受CNBC访问时,就大赞CoCo Bonds能提高银行资本,是解决金融危机的良方。
为何投资人如此担心?
现在的情况,简而言之,投资人担心无法拿回他们的资金。越来越多人担心德意志银行和桑坦德银行(Santander)无法支付票面利率。
英国的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写道:
「欧洲央行最新的举动彰显了银行的风险(被称为Srep Ratio),更恶化了最近的市场情势。这个结果让信贷分析师更担忧各家银行是否会因为市场动荡(例如:低油价、中国经济因素)而无法支付COCO Bonds的利率。」
资金的漏洞也可能促使COCO Bonds转为股权,但这会让债券的价格下降,并不是投资人所乐见的情况。
投资人对于COCO Bonds的担忧,让COCO Bonds的价格一落千丈。同时,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 Swaps:一种保险,可承担银行无法买回债券的风险)的价格相对跃升。
CDS详解
中国银行
根据穆迪 (Moody) 数据,2014 年中国银行总共发行了 590 亿美元的 CoCo 债,相当於全球三分之一。CoCo 债是一种在发债银行资本下降到原先约定的门槛以下时,可强制转换为普通股,银行发行这种债券可增加吸收损失的资本要求,特別是在市况不佳的时候,可满足资本适足率救急用。
这种债券能广泛通用全球且受到投资人欢迎,是因为殖利率高,约 6-9%,大型银行债券受到偏好,是因为他们资本要求较高,且信用较好。由于市场相信中国政府支撑国有银行,使得中国内银 CoCo 债也受热烈追捧。
中国银行发行新债券取代旧债券是受需求驱动,因为旧的次级债在巴塞尔协议下不符监管资本规定,对提高资本适足率没帮助。中国银行在去年底前旧的次级债有 1,070 亿美元。
中国银行发行 Coco 债另外一个原因是要美化资产负债表,并提供额外资金,以应付 2018 年底生效的新监管规定。
去年全球发行 1,740 亿美元 CoCo 债当中,欧洲银行占半数,亚洲银行占 39%,目前仍是大型银行的市场。银行开始发行这种债券是在 2009 年,发行量大增是因为当时大部分政府与企业债券殖利率都很低。
当时这种债券受到很多批评,包括缺乏债券人保护,即使发行单位仍能分红,但发行银行有自由裁量权,可以取消这种债券的利息,上周欧盟大型银行股暴跌,就是因为市场担心银行获利大减,这种可被拿来应急的债券会让投资人血本无归,手上可能只剩下自己不想要的银行股票。去年英国监管单位禁止对大众市场发行 CoCo 债,提醒投资人必须了解这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