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学习笔记(一):概论

数据库系统概述

  • 发展历史
    1968年,IBM公司推出层次模型: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
    1969年,DBTG(database task group)发表的一系列报告中提出了网状模型。
    1970年,E.F.Codd博士发表了关系模型的著名论文。

  • 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1.数据
    凡是计算机中用来描述事物属性特征的记录都统称为数据。
    2.数据库(DB)(DataBase)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的数据集合,主要特征有: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独立性;安全保密性;并发控制;故障恢复。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专门用来建立和管理数据库的一套软件,介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访问DB的方法,可以定义DB,查找,更新和各种数据控制。
    4.数据库系统(DBS)(DataBase System)
    数据库系统由DB,DBMS,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s)和用户组成,其中数据库管理员包括设计人员,系统分析人员和应用程序员。
    其特点有: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独立性高。

  •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三个重要的发展过程: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区别于文件型数据库的一大特点是数据结构性高)

  • 数据模型
    1.数据的三个范畴
    现实范畴,信息范畴和机器范畴。简单地说,首先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这时还是一个概念模型,不具备被机器识别的能力,要进一步转化为机器范畴,使机器可以识别。
    2.信息范畴的一些术语:(1)实体:客观存在的事物;(2)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3)属性:实体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属性;(4)码:能唯一识别每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成为码。
    3.机器范畴的一些术语:(1)字段:记录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即某一表中的表头);(2)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称为记录(即所有表头的有序集合,比如一个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3)文件:同一类型记录的汇集称为文件;(4)码:能唯一标识某实体的记录称为码。

  •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及分类
    1.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要素组成。
    其中,数据结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性(在进行操作时数据结构不会改变);数据操作描述了系统的动态性(即可以灵活的对数据进行插入,删除等操作);完整性约束则是一套完整性规则的集合(比如性别只能选择男或女)
    2.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一类:概念模型,用户可以看懂的,面向人类的模型(ER图)。面向对象的(UML图)
    第二类:结构化数据模型:面向计算机的,人估计看不太懂的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 常用的数据模型
    1.层次模型:一对多的树。(对树不了解的可以去翻一下离散数学)
    2.网状模型:多对多的图。(依旧是离散数学)
    3.关系模型(最常用):二维表
    详细的数据模型介绍将在下一章总结中介绍。

  • 数据库系统结构
    1.数据库系统结构由三级模式结构组成,即外模式,内模式和模式。
    外模式:是模式的一个子集,因为外模式只展示部分数据间的逻辑和特征。用户可见,某一系统给你展示的信息,比如登录教务系统查看成绩单时的可见信息。
    模式:概念级,是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的逻辑和特征的描述,比如一张数据库表格的所有表头。
    内模式:所有数据在机器内部的储存模式。
    2.对应三级模式,存在两种映射。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学习笔记(一):概论_第1张图片3.数据库的三级结构保证了它的物理独立性(应用程序和机器储存的数据之间独立)和逻辑独立性(应用程序和模式间独立)。
    比如在数据库中更新了某一个表头的名称,此时只需要改变映射,不需要再改变应用程序,同样的,在改变了机器中存储的数据时也不需要改变应用程序。

  • DBMS的主要功能:
    定义数据库(create);
    控制数据库(比如primary不能重复);
    数据库储存;
    数据库维护(突然断电!等情况发生后要及时恢复数据)
    数据库字典(数据库记录数量访问次数及三级结构的定义);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学习笔记(一):概论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学习笔记(一):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