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电台听到李砍柴老师的分享,触动很大.简友们大都从写作,文学的角度去体会.我更是看到了砍柴老师的天赋才能得以施展后,整个人就像换了个活法儿.用砍柴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在写作中,我的灵魂得以安放.
顺着老师的思路,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85后的成长历程.
砍柴,应该是他的网名吧.他出生在鄂西南的大山深处,祖祖辈辈是农民,所以他调侃自己是正中的农民血统.
到2003年,他的家乡才修路,通车,多了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和大山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别说上大学,就是升入高中都是凤毛鳞角.砍柴老师来到一个普通的二本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大学四年,打游戏,逃课,60分万岁……
直到一天,他走进学校的文学社团.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喜欢这里的人,好多是来自中文系的.他们说的每本书,他尽量去找,一本本地认真读.他的灵魂找到了方向,学习有了目的.
联想到孩子的教育,我顿悟了很多.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是富足的,他的身上自带着善良,聪慧,热情,勤奋.......之所以后天出现种种恶习,是周围环境造就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常常观察孩子,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天赋才能是什么,而不是按照社会上人们的喜好,人云亦云,跟风报才艺班.也有的是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尽的心愿.
砍柴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早期也没发现砍柴的天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就像大山一样淳朴,让孩子原生态生长,所以也没有破坏砍柴的天性,可以说保护了他的天性。以至于到文学社,他一下子就如鱼得水.
而我们大多数家长,尤其是感觉自己稍懂一点家庭教育的,有时候,并没有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培养他,而是依照父母的喜好,人为地破坏了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到后来,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这是教育悲哀.
最近一个妈妈跟我聊,上了中学的家长,没一个不焦虑的.跑在前面的,担心后面的追上,累得气喘吁吁;跟在后面的,永无出头之日,更是焦虑.
看砍柴老师,也就是一个普通二本,点燃他的文学梦之后,他毅然报考山东大学的古文学专业,这是个显有人选择的专业.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他过得很充实,热情比喜欢更让人着迷.机缘巧合,他有了进新华社实习的机会.可能是他的勤奋和用功,大山人的纯朴,使他留在了新华社.
能够在北京工作,而且是如此光鲜亮丽的新华社,他更加努力,尽管只是新华社财经栏目的一个记者.
两年之后,新媒体异军突起,给传统媒体很大冲击.还有,他挤身于高干子弟周围,分房,上升,遥遥无期.他更知道,他的写作赛道在哪儿。
他毅然决然离开了新华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知道他真正想要得是什么?他回到了鄂西南老家,那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写作的源泉.
仅一年时间,他创办"砍柴书院",招收学员,笔耕不辍,十万加,百万加的阅读量,让他实现了财务自由.
纵观一生,中学阶段的几年,是很小很小一部分,所以我们家长大可不必焦虑.砍柴老师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二本.如果没找到文学这条路,他的人生该是又一番风景!
所以,我们应该用心琢磨孩子的兴趣在哪儿,知道孩子的天赋才能,让他知道他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一个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认真在去做,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账务自由和名利都是跟着后面,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