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

我是个喜欢细节的人。格局不大,却喜欢“见微知著”。和人初见面,往往会注意到他们的一些小动作小细节而产生一些“偏见”。年轻时玩《最终幻想》这类角色扮演类游戏,也偏喜欢游戏里那些小设计,比如寻宝啦,解谜啦,等等诸如此类。但凡玩到心满意足时,总是会由衷感叹:细节都设计的这么好,更不用说这大场面的恢弘精致了!最近开始读书,也发现自己偏爱在书里找些trivia或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感觉就像是在游戏里找到了一个宝箱,乐不可支。从作者的叙述描写中习得他们性格的一些侧面,脑子里原来干巴巴的人物形象便多了一分饱满,一丝灵动。

比如《巴黎》中提到的海明威。小说中提到当时刚过而立之年却已经小有名气的海明威在巴黎生活,他自述有时生活拮据到无米下锅的地步,会去常散步的广场上偷只吃的油嘴肥肠的鸽子回家烧了吃。听到这一节不由让人哑然失笑,但更为作家的生活清贫心生同情。

如海伦自传中提到的马克·吐温,发明电话的贝尔博士,钢铁大王及慈善家卡耐基,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海伦书中写到,尽管她早在14岁时便见过马克·吐温,但成为真正的朋友是在她的一本自传出版后,马克·吐温直接邀请她和沙利文老师去他家作客小住几天。我不由得心向往之。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里大概很少能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故事了吧:因为看了一位身残志坚的人写了一本关于自己生活的书,就欣然邀请其来家做客,极尽东道之仪,宾主尽欢。海伦笔下的马克·吐温,热情幽默,不仅将她们小住期间的生活安排的舒舒服服,更带一份好奇和童真,试探着海伦对物事的敏感度。比如饭后他会溜到隔壁去弹琴,想看看海伦能不能感受得到音乐。每当触觉感官十分敏锐的海伦感知到通过空气和老式家具传来的音乐震动时,马克·吐温就像捉迷藏被发现了的小男孩那样万般欢喜。

贝尔博士是改变了海伦命运的一位传奇人物。然而在海伦的回忆中,贝尔是一位对她充满慈爱关怀的长者,犹如自己的父亲一般。她记述了贝尔博士对他自己父母的孝顺和体贴,父子俩经常出门散步,玩一种别人无法参与的游戏,就是用符号记录下他们听到的鸟叫。父子俩常为一种没有听到过的鸟叫声应用何种符号进行记录讨论好久。拨开划时代的大发明家头上那圈耀眼的光环,我看到的是一颗对自然对朋友对家人充满好奇关爱的平常心。

卡耐基曾几次三番对海伦表示过愿意进行经济上的援助。海伦在之前都一一婉拒,一方面是自尊心驱使,认为接受捐赠为人为己不齿,另一方面则也尚未落入山穷水尽的窘境之中。有一次去卡耐基家作客,主人又提及捐款被海伦婉拒后,卡内基坚持他的提议一直有效,海伦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找他,并婉言说道,“你不接受捐赠固然情有可原,但你可曾想过捐助人被拒之后的心情?”一语惊醒海伦,为自己以前的做法自省。再后来到一年沙利文眼疾需要开刀而两人实在无处筹款时,海伦向卡内基写信求助。卡内基迅速回信并附上一笔款项,并在回信中写到:“施比受幸福。因此,应该说感谢的是我而不是你呀!”这句话,让我的心深深收到触动。如今的社会上,做慈善的人们,还有几人在奉行着这样的初衷?

汽车大王福特则在结识海伦之后,采用过一种盲人也可以操作的流水线。他雇佣过十几位盲人,因为他们的听力远比常人敏锐,但又不受视觉分散注意力,所以流水线工作效率反倒比一般工人高出许多。这与海伦当时信奉并大力推行的盲人应当自食其力靠一技之长来谋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文中多有赞赏。不管初衷如何,一位生产界大亨,愿意为残障人士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这在百年前的美国,应当也是极具魄力和勇气了吧。

这样的邂逅仍然在继续。我愿意这样的一路读书慢慢行去,期待每次旅途中偶遇的小惊喜。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