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的解读

  蔡叔在给我们解读时,提取了文章中的很多例子。我们的大脑对描述的事物越具体越会调动我们的经验。

  快思考−对于事物无意识且快速的判断

  慢思考−需要进行各种复杂运算,花费稍微多点精力

  快思考先于慢思考进入,在快思考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慢思考才会进入。提高快思考对于事物细微差别的敏感度,慢思考会更快的接管大脑。

  慢思考的工作记忆容量决定了我们在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时能否把注意力分配到其他事情上。(为什么要做笔记)

  慢思考有极限,当慢思考一直不停运作,快思考可能也会收到影响。

  如何处理这个慢思考的极限问题−避免外在干扰。

  即使你完全拥有了理性认知,很多时候也会不知不觉被感性所影响。

  理性和智商的关系并不大。长期用慢思考的人更佳理性。

  快思考的惯性时间可以持续很久,只要某个情境调动了你记忆里熟悉的模块,你的反应就会趋于平常。

  快思考典型例子,光环效应。这体现了说话和做事的艺术。

  情况不紧急的前提下养成慢思考的习惯。比如情感偏见,思考偏差。。

  大多数人无法摆脱锚定带来的影响。削弱它的办法-后提建议者同样给出一个对方百分百不能接受的建议。

  没有绝对的理性,它总是受着感性的影响。

  快思考里面涉及到思维定式。通过慢思考不断修正思维定式,产生新的思维定式,精准的思维定式-我觉得这是本书的精髓。

  均值回归-超常不可持续。需要慢思考参与。快思考常常会自动根据显性证据寻找相关性。

  基于片面因素导致我们认为有理由的判断,和我们自以为的“知道”都是错觉。很多人“事后诸葛亮”

  未来不可预测-概率问题。尤其投资领域。就像我的同事玩股票亏了,自己玩风险大的理财产品跑路了。

  直觉准与不准看某方面的积累范围和积累时长。

  作者的内部与外部意见-内部意见受潜在利益和情感的影响,从而让自己偏离真正的现实,使用外部意见更相对准确。多去类比外部情况。

  乐观偏见-我们常常高估自己,多做外部意见,放低身段。

  风险厌恶-属于直觉范畴。相比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是对等也的。额外的价值产生于情感连结。

  人最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可能性。非理性行为也有确定性。

  对罕见事件的高估与低估跟我们自身的画面感有一定的关系。

  克服心里风险-尽量减少交易次数,很长时间关注一次,这样才会更不容易受到频繁厌恶损失的心理风险的影响。

  最后的印象-我们会把最后的印象当成我们的全部记忆。上学期间快下课时,老师总会问学生我们今天学了哪些东西啊,然后跟着老师一起回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