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16/22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这其中的最后一句,便是说道: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就可以了解国家兴亡更替的规律。这与本书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叫一个人清楚的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一件事情,他都未必能说的清楚。甚至我们刻意去记住的英文单词,都有可能在几天后忘记了。那么想知道历史上真正发生了什么事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基于某些事实上的编纂。这样的编纂就像是创作,必然带有他们的个人风格。再加上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赢的一方,他们笔下的“历史”自然会偏向自己。所以,阅读历史的第一个要点要求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由于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所以它的重点是在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读者生活的重点,应该是现在及未来。所以阅读历史的第二个要点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而不要纠结历史事件的本身。

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上述的两个要点是我们在阅读历史时所应该具备的,但作为一名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我们还需要提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一本历史书都有一个特殊而且有限定范围的主题。

第二个问题,历史书在说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当然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

第三个问题:这与我何干?(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过去所做的事,也经常引导我们作改变,尝试表现出更好的自我。)��

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根据历史书的分类,又描述了如何阅读传记与自传以及如何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传记与自传是一个真人的故事,也是作者以自己角度来描述的故事,所以我们要保持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传记与自传是更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而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新闻),由于写当代事件的作者很有可能有他自己的利益要考虑,所以他希望你用某一种方式去了解这件事的过程。就算他不这么想,他的消息来源也会这么想。你要搞清楚他们的利益考虑,阅读任何东西都要小心翼翼。

最后,作者要讨论的是关于文摘的注意事项�。

最好的文章,就像最好的书一样,是不可能经过浓缩而没有遗珠之憾的。譬如像蒙田的散文如果出现在现代的期刊上,变成一篇精华摘要,是绝对没法满足我们的。总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浓缩的惟一功能就是激励我们去阅读原著。

谈及此处,想起今日在读书群的交流。书友在讨论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说起了之前的读书群里取其本书的摘要来阅读。在我看来,本书是属于“最好的书”这一类,我读过这一遍,也不敢说读过。想着后面再读一遍,而他们却取其摘要,是不是有点舍本求末的意思?

越是浓缩过的摘要,筛选得越厉害。如果一千页的作品摘成九百页,这样的问题不大。如果一千页的文字浓缩成十页或甚至一页,那么到底留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就是个大向题了。内容被浓缩得越多,我们对浓缩者的特质就更要有所了解。我们在前面所提出的“警告”在这里的作用就更大了。毕竟,在经过专业浓缩过的句子中,读者更要能读出言外之意才行。你没法找回原文,看看是删去了哪些,你必须要从浓缩过的文字中自己去判定。因此,阅读文摘,有时是最困难又自我要求最多的一种阅读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阅读一本书-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