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

周末阅读胡适先生的选集,其中有几篇文章谈到了读书,主要讲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由于时代不同,读的一些内容已经不一样,但是背后的逻辑,背后的道理依旧没有变。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讲究碎片化学习,kk在《必然》里说到,未来的趋势是屏读,文字已经从纸上转移到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上,我们口袋里装的是屏幕,包里装的是屏幕,家里的墙上也是屏幕,今天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屏民;加上自媒体,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上的大V,这些碎片化信息已经给大家搞得晕头转向,读者的注意力已经偏离了方向。

按着胡适先生的读书观点,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便是取其精华,古今中外,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都被记录在书籍上,我们读书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书就可以读更多的书;第三,读书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下面就针对以上三点详细说一说。

第一,因为书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接受这些遗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深更伟大的知识体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都是这样,东方的百家争鸣,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大多建立在这东西两大文明之上。再简单的说,我们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我们没有从头去学习,而是直接用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来解决遇到的题目。所以有了这些知识的遗产我们就可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做其他事请。

第二点,为读书而读书。看似有些绕口。简单说比如读经济类的书籍,刚开始会读一些基础的如《一颗经济学》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有了一定基础再度《经济解释》之类 ,这就是为读书而读书,随着我们知识的丰富,能读的书的范围便越广。在这一点上,胡适先生提到一点,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怕读书,怕读难书,我更觉得当今更多的是浮躁之气盛行,而导致静不下心读书。最后再强调一遍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读越多的书才可以读书越多。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生活中不乏有人会说读书的目的性太强不好,我倒更觉得带着问题去读书效率更高,目的性越强,读书带来的帮助或许更多。思想的起源就是疑问,有了困难便要思考,才会有思想。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白问题在哪里,搞明白了原因,才会去想下一步的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全靠我们平时都学问经验,都是在平时积累。比如上学,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认真做,别人都在学习我却在玩,你说到考试遇到题目的时候,别人都是下笔如神,而我只能两眼白瞪,抓耳挠腮。再如我一个朋友,做的健身教练,平日里遇到会员问道专业问题都能回答,为什么呢,那也是他之前的积累,同样问道一些随机性的问题,他总是答非所问,那么他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一些沟通类的书籍,之后在平时中磨练磨练,自然问题就解决了。读书就像养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

说完为什么读书,下面我们聊聊怎么样读书,也就是读书的方法。按胡适先生的经验,读书有两个要素:

第一要精。

第二要博。

先说说“精”,古语“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此基础上,胡适加了手到,我自己觉得时代不同,眼到,口到算是过去式,如今更为重要的是心到以及手到。心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用心考究,民国时期,白话文尚未普及,当时的心到是要做到知晓每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而在现代,用心是能把握作者的思路,作者的逻辑以及逻辑背后的知识体系,甚至有作者文中的启发,联想到自己生活工作中可以完善之处,这才是真用心。若能做到联合自己来读书,对于脑海中瞬间而过的思想或是灵感我们就需要动手记录,可以写在本子上,也可以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这就是动手。我们吸收知识和思想,不论是看书或是听讲座,都是零碎的,都不成体系,未来我们若是要思想独立自由,看问题入木三分,则须将心到手到结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没有动手而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第二何为“博”,古语曰:博闻为知,知道的多了便是博。又曰:博大精深,这个层面的博意义更为深刻,博大简单的说就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好是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最好什么都知道,这是博的广度;至于精深,屠呦呦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乔老爷子在智能手机上的无人能及就是精深,这是博的高度。我自己觉得这个时代能做到博大精深实属不易,若能做到互联网思维的专注,极致,工匠精神,便足够了。

最后借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