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需要 “日拱一卒”

文 | 静待花开

科学需要 “日拱一卒”_第1张图片

拿到这本书,一种惊艳的感觉油然而生,印象中科普图书刻板无趣的形象一扫而光。从封面设计,到前言的撰写,“唠嗑体”特点展现无余,再加上书皮特有的磨砂手感,这就是《量子大唠嗑》,一本讲解“量子”这个时下超级时髦但又略显陌生的概念。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当学校教育还是在用牛顿三定律来解析答卷,争取高分的时候;当已然习惯了“所见即真理”的惯有思维,将孤立客观的认知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的时候,量子突然来到了大家的面前。在这里,有“测不准原理”,有“大量的冗余信息”,与人们长期笃信的“科学”相去很远。我们习惯了经典物理学的靠谱,因为它们的可见,可证实。而

“量子力学”恰恰否认了这一切,它与常识相悖,它描述了自然界的概率性基本规律,它允许两个自理同时处在两个或者更多的运动状态,它告诉我们两个相距很远的粒子同样会彼此纠缠。它,在挑战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边界!

科学需要 “日拱一卒”_第2张图片

体验主义

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强调的一个概念,其意为:“也许那里从来没有也不会有终极的真理,我们只是不断找到更好的解释。”一股很宿命的味道,却给我们解释了一条“科学从来不会定义自己边界”的真理。哈哈,当然这条也不能算作“真理”。作者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物理学者,科学前沿卫士,却提出了世界上无所谓真正正确的定理,无所谓普世大众的规律。那么认识到“体验主义”,对我们进行判断、认知世界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体验主义的三件事

1、从具体的事实与环境下手。

2、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

3、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验验证过。

简单来说就是依据事实提出观点,再用事实去证实。这么多的“实”,只是在强调一种做学位的态度,只有一步步的推进,一层层的积累,才能扎实地完成我们的人生认知大厦。而一切依靠听说了几个单词,了解了几个概念,就大言不惭地宣称“新时代已然到来,我们需要如何如何去应对……”的伪科学,迟早都会露出其狐狸尾巴的。

如何看待“舶来品”?

作者在书中表示:“中国从来就没有过科学。”这话乍听起来的确是反社会反常理,但就近代的技术引入历史来看,的确我们一直在效仿诸多“西方列强”,“量子力学”也不例外。其实,很多人对于这种“舶来”的新科技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单词而已,如若较起真来,能做到“一知半解”的就已经算作是认真之人了。

比如说,从“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大红大紫的“人工智能”。随便一个搜索引擎,其词条基本都会霸占在前三的位置。可见在国内,这个概念已经被大众所熟识、重视甚至已经开始在预测其发展,谈论其走向了。其中更多的则是AI将取代人类,或者毁灭人类的论断。而如果用书中的“量子思维”来分析,会出现什么样的结论呢?

书中从现代社会的两类活动(产生更多意义的“理智活动”和单纯机械模仿的“理性活动”)开始证实:如果要造出超过人类大脑的“智能机器”,其实际困难要比现有技术成百亿倍地上升。因此,放弃“取代统治”论,接受“分工合作”论则是更为明智的做法。那么在人机同存的时代,新的社会体系,管理模式则是更加需要我们考虑探索的内容。

科学需要 “日拱一卒”_第3张图片

只停留在泡沫上的传闻,对科学的实际进步未必有利。

一个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反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概念,它真的是慢慢往前走,当积累了庞大的基础后,才在某个发向上有些许的小突破。

可以说阅读完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地探索真理的态度,从字面含义上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而同时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新名词、高科技,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做出判断,有了更为靠谱的指导:如果不明其理的单纯跟风吹泡泡,则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日拱一卒地“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科学态度。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需要 “日拱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