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焦虑的老母亲向我吐槽:我家娃越来越不听话了,叫他往东,他偏往西!于是精心安排的各种计划没有办法施行,而老母亲已经被气得七窍生烟,吞了好几颗“逍遥丸”或者喝好几瓶“太太静心口服液”,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我都掏心掏肺了,这样做还不是为你好!等你以后吃了苦头就知道了。最后面,不但娃没有被成功教育,老母亲倒是被激得跳脚。
我们小时候也总是听父母说类似的话,当往往是要在自己走了父母以后才慢慢理解当年的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我们在当年并不能把道理搞得清清楚楚?而那些过去的时光如何能够被追回?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他们不再重蹈覆辙,而是走一条笔直的“好路”?
我们忘记了一个道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就像水浮在油上,透不进去。
父母想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育和帮助孩子,首先要记住的一点,被教育的是孩子本人。
孩子不听?打一顿就听了! 不行就男女混合双打!我同事小鲁就是这种观点的忠实拥护者。而她家娃,确实相对乖巧听话,孩子偶尔顶顶嘴,小鲁必定是先好言好语,还不听,打一顿代替教育。
我们中国古人也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打孩子,真的能等同于教育孩子吗?能够起到教育的效果吗?
分析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认为,所有人在童年时期无意识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这种信念被称为虚构的目标,即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性、超越、完美。正因为这个信念,会指引孩子一切的行为。这些行为正是早期3-5岁前就在家庭中形成,却会最终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展现出来,出现很多所谓"问题儿童“。家长或者教师,甚至心理治疗师需要不断去纠偏。
如果你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孩子不愿意去做,那很可能是你们双方的生活信念存在差异。
不了解并且忽略这种差异,而强硬地要求孩子按照你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甚至靠打骂来强迫孩子去行动,那么无助于改变孩子的观念,仅仅是达到这样一个结果:“目前可以通过强迫子女来达成自己的优越感的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的扩大。” 也就是说,做妈妈强迫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并且以“我是为他好”为借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优越感!这样看来,要改变的,不是孩子,首先应该是当妈的。
跟中国古代人相信“人性本善“一样,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都会去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不幸。靠打和骂来代替教育,会不会带来精神疾病不好说,但至少不是给孩子带来精神健康!
阿德勒其实也给家长们开出了怎么纠正孩子的错误的正确方式:
无论你什么时候想要试图改变孩子,首先,先做情绪连接。
我们家孩子回家先不做作业,老是先看电视,拖拉到很晚才做。生气好像不管用,有一天坐下来,对孩子说:我很理解你想要看电视,我小时候有一次特别迷恋《少年方世玉》,以至于妈妈叫我给她拿东西都不愿意挪屁股。结果爸爸生气把电视关了,还骂我!
孩子立马看着我,心想原来妈妈小时候也这么喜欢看电视啊!成功吸引了了孩子的注意力。
我又继续说:电视节目确实特别吸引人,特别是对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我小时候也不是总能管住自己。所以那个晚上被外公把电视关掉我生了一场闷气,第二天长了一脸的痘痘!
孩子表示惊讶,随即笑起来:妈妈你怎么那么搞笑,居然因为生气长了一脸痘痘!
我也跟着笑起来,链接非常成功,准备开始讲道理:是啊,虽然因为看不了电视生了一场闷气并且一脸的痘痘,但没两天就好了。但是我慢慢觉得如果不做努力,老是被电视吸引,完成不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心里会难过呢,看电视也不安心了呢。
孩子经过前面的感情铺垫也开始自我反省:我也觉得先把事情做完再看电视比较安心。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
这下知道孩子其实也想要改变了,只是管理自己缺乏方法,我只要在帮助她找到方法即可。这次的尝试可比无数次的大呼小叫管用得多,因为我知道要改变别人先要从情感链接开始,在慢慢过渡到孩子的观念改变上,并且以改变孩子的观念作为切入口进行的。
最后,再送上阿德勒给我们的忠告是:试图去控制生命的每一个运动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任凭生命自由挥洒,我们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对于鸡娃,先摆脱想要控制孩子的愿望,让孩子有自由挥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