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考前焦虑,高考超常发挥

焦虑看似是考前的拦路虎,实际上,考试超常发挥需要有适度的焦虑。

考试的成功需要有适度的焦虑,它可以提升大脑的清醒状态和工作效率。

简单说来,焦虑是一种模糊的恐惧感。

它主要包括:主观恐惧感(如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心压高、恶心、腹泻),行为表现(如烦躁不安、手发抖、声音发颤)。

焦虑可以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感到失望和无助。

对于焦虑,我们要深入了解与此有关的三个心理学效应:适度效应、海绵效应、弹簧效应。

1、焦虑的“适度效应”

心理学认为焦虑(anxiety)是引起一个人行为中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也就是说焦虑是由紧张带来的。


利用考前焦虑,高考超常发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过度的焦虑可导致人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紧张、恐惧、出汗、心慌等现象,使人无法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度变差,记忆力受到抑制。但适度的焦虑会激发人的动机和表现。

按照心理学家的耶基思-多德森法则(Yerkes-Dodson Law),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者动机过于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换言之,当个人的行为动机处于一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而当个人的动机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都不能到最佳水平。

所以,适度的焦虑是考试成功的保障。

2、焦虑的“海绵效应”

焦虑过多,可形成某种自我强化的作用,导致“海绵效应”(the sponging effect)的出现。

利用考前焦虑,高考超常发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以恐惧为主的情绪体验,它还伴随着多种负性情绪成分,如愤怒、痛苦以及内疚感、愧疚等。

短时的焦虑可以时过境迁,不留痕迹,但持续的焦虑可能内化为性格特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个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击球前过分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将球打到水池里去”,他的大脑中就有可能不断浮现球掉入水池里的图像,从而干扰他的注意力。

用俗话讲,就是“怕什么来什么”的生活现象,它突出说明了焦虑过分的危害。

总之,过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会使人在心理上抗拒比赛(考试)的到来,对临场发挥构成巨大阻碍。

3、焦虑的“弹簧效应”

心理学还认为: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string effect)

利用考前焦虑,高考超常发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图所示:紧张度过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紧张度过重则将使弹簧失去弹力,紧张度适中则产生最佳的工作表现。

美国著名的应激心理学家拉则鲁斯(R.Larzarus)认为:人的应激成效不取决于应激的大小,而取决于对应激的评估。

心理咨询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心理咨询不能改变来访者面临的现实,却能使来访者改变其对现实的态度。

由此,如何有效化解压力,完全是个人功夫的修炼,这是近年来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面对高考,一个考生要养成适度的焦虑。既不能松松垮垮、毫不在乎,又不能焦灼不定、忐忑不安。

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学会把握自己的疲劳程度和情绪节奏,以确保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精力充沛、斗志昂扬。

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要一起参加高考。考前的晚上,兄弟两俩也是焦虑了,向他们的父亲讨教,该怎样面对次日的考试。爸爸思考了一下,说了一句看似很简单的话:

“你们只当去听大戏,感觉就对了。”

怀着这样一份期盼的心情,两兄弟在考试中都超常发挥,一句登科,传为美谈。

这位父亲和两个儿子,分别为苏洵、苏轼、苏澈。

这位父亲实际是在传达给孩子积极的心态。难怪成就了人格近乎完美的苏轼。

明天高考的孩子,就以听大戏的心态来面对考试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用考前焦虑,高考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