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贾磊磊《电影学的方法与范式》所感悟的关于电影的一点东西
寒假和张茉baby去市图看书,拿回来一本被她吐槽半天的书,装逼太明显哈,收收收收。可伦家就是想看怎么办呢,谁让我的电影情结跑也跑不掉。
一点想法啦。
文学书有文学书的娱乐性,理论书有理论书的趣味性。一直喜欢电影,想探究它的拍摄过程和内容选择。
电影作为一种较年轻的传媒方式,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什么电影这么受欢迎呢?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与了解大部分来自于影像传递的二手经验,生活的视觉化早已成为普遍的生活状态。
就拿我来说吧,我还是所谓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国家的了解、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对于我们所存在的宇宙的洞悉,不可能全部亲自去经历去体验,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书本、电视、互联网以及他人的经验所获知,这就是二手经验(貌似是高中政治讲的吧)。电影以其特有的优势和传递的高价值性而得以脱颖而出。
现在呀传播方式早已多样化了,各种艺术早已跨界传播:舞台啊、影像化的传播平台啊(电影银幕,电视台,互联网,DVD )、动漫啊、音乐戏曲啊等等等等。 当然,互联网的手机端已经成为我们公认的最佳。低头玩手机这一经典动作,是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
“电影,是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
现在卖座的电影我多少有点吃不消。比如国内,那些为了票房而生产出的商业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在清一色儿的商业流水线下精致打造,粗糙奇葩的剧情+耀眼的明星+舆论绯闻的造势+过分的广告植入,出来的便是过亿的票房。恶性营销层出不穷,得来的却是不可小觑的人气。
摘几个来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啊哈哈)
舆论满天飞的我不是某金莲,比某渡人好看很多的某长城,还有蹩脚特效某九层妖塔,还有我们郭导的大手笔某爵和某时代1234……暴漫有一期对烂片的吐槽讲的很优美,王尼玛不漏声色的讽刺也让人捧腹。
“践踏原作,娱乐过度,丧失精神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敬畏历史和文化,只追求感官刺激,这就是过度商业化”。
低俗色情暴力,电影里的这些元素把我们隐藏在心里的从来不敢做的潜意识都变为了现实,让所有观众集体“合法合理”的意淫,这就是它卖座的真谛。
让人很无奈吧,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
难道导演编剧那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好电影吗。没看过穆赫兰道?没看过盗梦空间?没看过阿甘吗?不,并不是。
科班出身的那些人比我们了解的要多的多,可驱使他们前赴后继拍出那样电影的,就是赤裸裸的利益。显然,他们更懂市场,更懂什么样的电影可以赚钱。
有时候呐,我也在想,我看过这么多电影,好的烂的,写了这么多影评,有所感悟的有所吐槽的,为啥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就始终赶不上好莱坞那些呢?
慢慢我才明白,不是因为国内电影不能创新、不能拍出真正的好电影,而是因为他们还是要迎合市场,还是要以利益为出发点,卖给大部分的中国老百姓以供娱乐。唉,说白了还是体制和环境的约束。不能怪别人太多,毕竟造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同在一个市场里,同创造一种文化。
耐心,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普遍缺乏的东西。就拿我来说,读书越来越碎片化,偶尔看几篇深度好文还有点看不下去的浮躁。除了考试期末突击一般死命的总攻,平时很少有耐心把一大本理论类的书读掉。
因为兴趣,因为自律。
哈哈就比如你能每次把我写的东西从头到尾看完,跟着我的思路,以我的视角,来看一个我所感兴趣的话题,那你已经算很有耐心的了。嘻嘻嘻,感谢你对伦家的关注。
除了上边所提到过的国产片,姑且把它归类为商业电影,另一种电影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电影。
那种电影或是对历史的重现,或是对现实的思考,或是对某个价值观的解读,或是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才是它超越时间而得以永发光彩的真正原因所在。
就像最喜欢的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用20年时间来铸就生的通道,最后的出逃让我震撼了许久许久;就像阿甘正传,他笨拙的奔跑其实在很多时候都给了我力量;就像搏击俱乐部,(是我还在社工专业时北大博士男神田丰推荐的!)人性的平凡和狂野以搏击的形式表现,酣畅淋漓的感觉渗透到了极致;就像疯狂动物城,强烈的讽刺现实意味和对梦想的追求过程让我感同身受。
这才是真正的电影不是么?
也许大家掏钱进电影院,不是为了接受正统价值观的洗礼,而是单纯为了娱乐放松。无可厚非。
但我们看电影的目的在哪呢?愉悦自己?艺术享受?视觉盛宴?还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探寻?
显然,不同的追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也有了不同的对于电影的理解,也有了一篇篇不一样的影评。
除了刚才提到的真正的电影外,还有一种类型也是很多人所钟爱的。漫威,DC。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美国好莱坞中这两家垄断式的漫画公司,他们笔下的英雄片,是几代人的记忆。
他们营造出一个和现实相距很远的梦幻世界,塑造一个个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不断的拯救着地球,将美国普世的价值观无孔不入的渗透到千家万户,让所有人忘却现实:
忘却了是希拉里这个骗子好还是川普这个疯子好;忘却了要吐槽奥巴马的垃圾医改;忘却了黑白种人永世的纷争;忘却了恐怖主义的威胁。
这种忘却,是有意为之,也是美国政府的一种精明。
以前总被前任拖到电影院,在完全不了解蜘蛛侠蝙蝠侠美队钢铁侠绿巨人黑寡妇变形金刚以及雷神之间恩怨情仇的情况下,看了许多他们之间的打打杀杀。虽然每次都按住他给我科普扫盲介绍背景,但看完还是除了感叹特效一级棒、气势超级强以外也没啥好讲的了。一时红火,一时激情罢了。(无奈脸.jpg )
不过我承认,科技确实是推动电影发展的一大利器。
比如之前和寝室的四小只跑去看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将电影的帧数提高到每秒120帧,具体解释见某乎:
更好的观影体验是由不断进步的科技造就的,为此我再一次对理工科技术宅深表崇拜。
“人类用逼真的临摹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是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这就是所谓的“木乃伊情结”。
电影的发明正是基于“木乃伊情结”,人类渴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物质手段,将人类生动鲜活的形象和生存状态记录下来”
我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如何保留下来呢?我们人类的每一个举动如何传世呢?好吧,那就用电影记录吧,当做经验,留给以后的人。
这也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一个有意思的专业名词,分享给你们。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想说。
电影也造就了明星崇拜问题,电影的商业化制作,投资、生产、制作、上线、卖座,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少不了金钱的作用。在这张口闭口都离不了钱的世界里,能带来巨大经济利润的人——也就是明星,便应运而生了。
明星的产生有合理性,也有持续性,他们的商业价值和自身的光环是相辅相成的。商业的需求推动了个人的明星化,明星自身的号召力与认同感反过来又继续促进商业价值的提升,多好。
明星的产生不了避免的导致了偶像崇拜。就像我一个室友蜡笔,她男神是偶像剧达人郑元畅,每天他有一点点动态就激动的上蹿下跳,同时想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他所有的私生活。有次没看到他的直播还生气的在寝室嘶吼了一晚上。
“透明度会扼杀明星,绯闻会成就明星。”
明星之所以是明星,是因为他们扮演着现实中无法存在的人物,过着或理想或刺激的生活,他们的光环无法褪去,他们的神秘性也是必要的。
就像书中提到的玛丽莲·梦露,被誉为“大众的情人”,“男性的兴奋剂”。姑且把她个人的演技水平撇开不谈,她身材的凹凸性感是她成名的最主要因素。没错,她是我们集体意淫的对象,她就像一个被编码物,需要时拿出来用用,也许男人们是不会有不需要的一天的。
哈哈哈以上观点仅是马小越的个人观点,看了一点东西的一些想法,欢迎吐槽,欢迎来辩。我妈又在催我看考研的东西了,可我好想看电影(大眼无神悲伤脸)。拜拜咯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