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D2学而思2017081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D2学而思20170811【Laura小晓】

(相隔半年,终于提交了一篇学而思,第二天就被彭彭的带读引用,受宠若惊之余,深感备受鼓舞。也真是不好意思再写学而思这件事上懈怠了呢!)

说起微信加好友,我能够通过的好友申请,一种是熟人,或是铁定是认识的人,一种是日常社群里的同频好友,如相知俱乐部和学习力相关群内成员申请。还有一种就是用得到的客服人员类的服务性人员。除此以外的陌生人是不会加的,即使TA的邀请措辞多么有技巧。

我自己主动申请别人加我为好友而失败的例子真还想不起来。可能因为我从来不向不认识的人申请加好友的缘故吧。而向认识的人申请加好友,我也都是说清楚自己是谁的,所以应该是没有被拒绝的经验。

所以,对于“作为主动方去适应被动方的思维方式,需要的不仅仅是话术”这一问题,于我,用加微信来探讨是难以得出结果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搭讪的例子还是可以聊聊的。

年轻的时候(边打这五个字边掩面痛哭),我被搭讪的经历很多很多,其中很大部分都因为被我定义成坏人的搭讪、而当即拒绝。比如我一个人逛街时候经常不知从哪里窜出来个男人说:“妹儿,走哇,带你去玩啊~”“美女,等谁呢?我陪你啊?”“小姑娘一个人啊?”...... 还有开着车的尾随者,摇下车窗问:“哥搭你一程啊?”多可怕啊,典型的坏人嘛!我内心害怕得要死,表面还得装作镇定和很藐视很厉害的样子,赶紧加快脚步。这时,不依不饶的搭讪人一般会说:“走那么快干嘛?”“你不要怕,我又不是坏人。”......

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遇到过三次日本男人搭讪,一次是一个开着车的要我搭车,一次是先说我长得漂亮,再说可以提供赚钱的好工作(岛国特色,你懂的),还一次是晚上走路,突然上来一个人,说要请我去做头发。

还有在日本被黑人搭讪三次。更可怕。一次是白天,我在马路这边走,那黑人在马路的另一侧骑车,他看到我后突然把车扔地上,跳过隔离带,冲到我面前,说要和我做朋友,太突然了!我假装语言不通就溜了。一次是黄昏,一个黑人一路尾随我,中途搭讪说做朋友,我没理他,也不敢直接回家,特意绕了很大一圈,看不到他尾随了才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拉上窗帘,结果拉窗帘的时候看见那黑人就抱着膀子得意的站在我的窗前(我家一楼),仿佛在说:哼,别以为你甩掉我了,我知道你住在这里。还一次是我所在的留学生日语课堂里有个黑人同学,一次下课后一起乘电梯,那黑人同学和我说两句话,突然伸手摸我的胳膊,说“皮肤真好”,我当时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幸好其他几个同学也在场。几件事以后,我对黑人印象down很多,怕怕的。

这些搭讪对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那时候我甚至为此对良好的自身形象产生了反感,觉得只会带来麻烦。我甚至怀疑起我的穿衣风格、走路姿态,是不是不够朴素。这些经历让我对搭讪者敬而远之,即使有的搭讪者也许是善意的、诚意的、有技巧的。它们甚至影响了日后我对陌生人的安全系数的推断。

当然,我也遇到过好的搭讪,比如大学食堂里主动上前做自我介绍的自信的小帅哥,比如日本地铁站里一同等地铁的慈祥的老人,比如飞机上通行的乘客,比如小区里散步遇见的友好的邻居... 这些礼貌而亲切的搭讪,让人心生好感,结局都是愉快的聊天。

总之,那些深刻影响第一印象的搭讪,真的是需要花些心思的,不然就会直接吓跑被搭讪对象。

另,彭彭提供的《魔鬼约会学》的文档读来好有趣,边读脑海里边浮现自己被搭讪的经历,并基本能与文中理论切合,很有意思。读后很有买一本囤下来,等我儿子长大后送给他读的冲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D2学而思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