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迪士尼,就会很自然的把他和米老鼠、白雪公主、主题乐园这些东西联系到一起。迪士尼的创始人 华特·迪士尼 是好莱坞的一个商业奇才,他的商业信条是:强大的品牌和角色授权IP,是一门很正经的大生意。
有一句行话:内容为王,内容和知识付费的浪潮正在国内互联网上不断推陈出新。近期听一个朋友讲关于迪士尼早年发家的故事,借此一窥内容生产行业的套路。
1934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1929-1933年)晚期,很多行业连生存都未必有保障,迪士尼却准备逆市以好莱坞拍片平均成本的三倍,投资制作一部剧情卡通长片《白雪公主》。在当时,卡通片一般的长度不超过5分钟,只是电影的附属品,有点类似现在的流行短视频,只是为了博小朋友的眼球。很多好莱坞制片厂老板都不理解这个事情,迪斯尼怎么可能在电影院里把制作成本赚回来?戏称其为“迪士尼的傻劲”(Disney‘s Folly)。
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白雪公主》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总收人超一亿美金的片子。当时电影票价平均只有0.25美金,这意味着卖出了大概四亿张票,而美国人口那时只有1.5亿。迪士尼通过《白雪公主》,为当时娱乐业勾勒出一个新的方向:娱乐业真要赚钱,不再会是拼命压低制作的成本,而是要从片子里面创造出智慧财产(IP),将之长期授权予别的媒体,谋得细水长流的丰厚利润。只到今天,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和那一个坏巫婆,还在迪士尼主题乐园里面当活招牌上演,各种玩具还在收割着大大小小的游客。
1966年,华特·迪士尼去世,他的继任者继续着他的套路和理念,现在迪士尼已经发展成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的帝国。旗下囊括有: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惊奇漫画公司、试金石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博伟影视公司、好莱坞电影公司、卢卡斯影业、ESPN体育,美国广播公司(ABC)。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迪士尼排名第18位。
有人总结了一下1999年到2004年间营收超10亿美金的电影和他们的套路。
原来内容生产是有套路可寻的,迪士尼收购漫威,拿到了7000个动漫IP,将套路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
1、改编漫威深入人心的超级英雄
2、多时间线、多故事线交叉发展漫威宇宙
3、和主角打包签订多部系列剧的合约,提前锁定档期并打造角色IP
4、运营CG技术制作大场景
5、都是英雄受尽磨难拯救世界的故事
6、都有一个实力超群的大反派
7、都有彩蛋来引爆粉丝的讨论
8、有制作精良的电视系列剧弥补电影叙事时长的限制
从2015年迪士尼的财务数据看,它有很强的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大媒体集团公司。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迪士尼的小故事,在美国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电视这一新兴媒体在电影制片公司眼中是大威胁,不少好莱坞的大片厂死守电影院的观众份额,而“迪士尼”却不这么干。“迪士尼”拿他们制作的《米奇妙妙屋》和其他节目,向各电视网兜售。电视网也乐意买下这些节目,这些节目每一分、每一秒等于在帮“迪士尼”的授权角色做免费的广告。当年的异类手段,现在已经成为好莱坞的标准操作模式。现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入,大概只占其营业总收入的1/4,更多的可以从DVD出租(现在改为网络VOD)、电视频道的授权播出和授权商品的销售上获得收入。从1948年到2003年,五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院线的票房收入基本没有太大的增长,新的营收模式的创新支撑了好莱坞的商业奇迹。
从迪士尼的故事,我们可以一窥精品内容生产的套路:
1、要做内容美好的事情
2、要能沉淀精品IP
3、要有精品内容矩阵
4、热情拥抱新的媒体传播渠道
如果用这个套路原则来看当前中国网络视频的潮流,以低俗文化为代表的部分短视频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但是从其人性的美好、精品沉淀和内容矩阵多个方面看,其都不是一个好的永续经营的模式,会遇到发展的瓶颈。
《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王凯在一次分享自己对内容创业的观点时,提到:内容产品能不能卖10年以上?只要你三观正确,方法得当,体验恰切,别说10年,20年都没有问题。这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内容,可以成为经典获得多次传播。
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获得了可观的票房,可惜没有形成后续持续的内容输出,不然中国儿童内容动漫产业将有机会产生自己的“迪士尼”。
中国的《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是可以套用迪士尼套路的极好项目,中国的内容产业在不断发展,相信有一天也会形成自己的创新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