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嫦娥是小三

老师,嫦娥是小三_第1张图片
嫦娥奔月

作为老师,每天怀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教室,目光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变的场景,不变的对象。而时时会改变的,是孩子脑中的灵感和口中的问题。

有人说,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思想单纯,问不出难倒老师的问题。有人又说,乡村学校的孩子绝对的单纯、无知,他们只有求知的眼神。是的,我也相信,我更希望所有乡村学校的孩子都是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里的模样。

直到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在乡村学校奋斗了一年又一年后。我才真正了解那些乡村孩子,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真正需要我带给的解惑是什么。

工作两年,我接手的是同一个班的孩子,从二年级开始,现在要升四年级了。二、三年级的孩子在我印象中应该是只知道玩的年纪,只是他们终究超乎了我的预料。

作为还算年轻的老师,我渴望能和这些小朋友成为朋友。所以,我总会抓住每一个课余的时机和他们做些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意让他们作为抛出问题的主体。结果,他们的问题真有难住了我。

“老师,你有男朋友了吗?”                     "老师,你什么时候可以找到男朋友?"  “老师,你可不可以嫁去我们村?”        “老师,你有没有看某部爱情剧”              ……

当一切问题抛出,我瞬间懵了。我以为,他们会好奇外面的世界,会好奇更高一级的教育,会好奇我读过些什么书,会好奇我是怎样努力才做了老师。

只是他们的关注点偏离了学习,偏离了他们该关注的视野。对于这样的情景,我能做的只是慢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尽量引导他们回归自己该在的轨道。

而真正把我对他们的认知,推向高潮的是一次说“嫦娥是小三”的课堂小插曲。            

老师,嫦娥是小三_第2张图片
牛郎织女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里有两首古诗《乞巧》和《嫦娥》。上完两首诗后,我带着学生做习题。其中有一题判断题是这么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嫦娥在鹊桥相会”。不料,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停留在题目中做出判断。而是大声说“ 老师嫦娥是小三,她去找牛郎了。”接着,学生并议论开了:“那织女会不会去找后羿?”

瞬间我被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就有了“小三”的概念呢?只是这一刻,我需要做的是巧妙结束这样的讨论和猜想。不能严厉批评,又不能任其自由。还好,最终愉快结局。

课后,我想了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也和同事们讨论了一番。他们该是受到了电视剧和生活环境的双重耳濡目染。

也许,很多人都只会把这当作一个笑料。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于我,在这样的环境里,以老师的身份参与,我想的更多,做得也应该更多。

当然,这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更是对老师教育智慧的考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嫦娥是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