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丽人行》中 诗人杜甫描绘了长安女子出游的画面

一千多年前的衣香鬓影还徐徐飘扬在诗句中,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锦罗玉带与春景相映成辉的画面却再难重现。历史的风尘掩埋了盛装华服,沉睡在深墓中的璀璨,早已被泥浆掩盖。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张图片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张图片

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细如毫发的编织品,是王亚蓉用一双巧手复织历史。让这些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毕加索”的神奇创造,一次次震撼世界。中国服饰文化元素一次次在世界秀场上绽放出夺目的色彩。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3张图片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4张图片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5张图片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高级工程师、纺织考古学家、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6张图片
王亚蓉

上世纪70年代,沈从文先生着手编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王亚蓉就开始了在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也开始担任沈从文先生的助手,辅助沈从文先生完成书籍的绘图工作。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7张图片

“天上取样人间织”

风风雨雨18年,王亚蓉看到沈从文先生著书的全过程。也正是在遭遇种种坎坷和羁绊,让她深埋下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热爱。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8张图片

1973年,王亚蓉开始从事纺织修复,让三千年中国丝绸文明焕发生机,走向国际秀场;让中国人穿着有中国元素的衣服,是王亚蓉风雨无阻的动力。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9张图片

至今,王亚蓉投身于考古修复领域的工作,已有足足44个年头。在考古发掘中,王亚蓉感叹道:”丝织品对外部环境最为敏感,考古的丝织品都是历经千百年后保存下来的珍贵样本,但也是破解古代丝织术的孤本,提取过程异常艰难,不容出现任何差错“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0张图片

王亚蓉说,在多年考古经历中,靖安东周墓葬品提取最为艰难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1张图片

据王亚蓉介绍,东周墓中的绝世织物千年来在地下安睡,早已与温软的泥沙混为一体。这团东周出土的“古典泥糊”被王亚蓉小心保存,一晃就是9年。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2张图片

终于等到技术成熟的时候,她重新拾起这团“古典泥糊”,用柔软的羊毫笔一点点扫落千年的尘埃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3张图片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4张图片

是珍品也是孤品,清扫污垢对对力度的拿捏十分看重,王亚蓉眼、手、脑并用,一刻也不敢大意。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5张图片

用力稍重,就会伤害文物;力度稍轻,又不能扫除这些污垢。最终,东周朱染双色织锦的重现,古代超一流的缫丝技术,再次焕发光芒。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6张图片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7张图片
东周墓中的朱染双色织锦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8张图片
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的金缕玉衣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19张图片
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箪衣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0张图片
唐代法门寺地宫里的四经绞罗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1张图片
四经绞罗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2张图片
宋锦


明缎

在当代中国考古历上,王亚蓉的名字一次次和古老的丝绸文明,联系在一起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3张图片

王亚蓉凭着惊人的毅力与耐心,出众的才华和巧思妙手,在古墓的冷水中淘沥千古匠心;在残破的丝绸遗骸里,寻找历代织女珍藏的智慧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4张图片

正是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一生的钻研,让周秦汉唐的经纬,织起被罡风吹散的云霓;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5张图片

正是她,倾其一生,在泥坨糊浆中寻找;

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_第26张图片

正是她,用一颗执着的匠心,让残破的文明重现,让中国服饰文化披满瑰丽霞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冰冰服饰大火的背后: 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