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年少(大学篇—忆恩师)

最忆是年少(大学篇—忆恩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离开雁师已有十七个年头,前些日子大学群里同学们谈起了雁师的油炸馒头和蛋花汤,陈班长还提到了过油肉和鱼香肉丝,我就又想起了在雁师的生活。

雁师是山西省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师范院校,它并不能像那些名牌大学一样,可以让学子们因名号而骄傲,但雁师却是一个给了我们知识和智慧的地方,是一个无论我们走向何方都忘不了的地方。

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转折点,大学无疑是一个很关键的转折点。我很庆幸我走入了雁师,在老师的引领下与文学纠缠了四年。

先秦文学老师赵老师:一位胖胖的、矮矮的,脸上老是挂着笑容,讲课时总喜欢把胳膊支在讲桌上的女老师。我喜欢听她用不甚甜美的语音,慢慢地、有时会夹带些肢体语言,来给我们讲述魏晋风流人物。不幸的是,她在我们毕业后没几年就因乳腺癌而离世。

离世的还有一位美学老师李老师,她是我们中文系的领导,听说后来当上了学生处的处长。仕途得意的她却在前几年因抑郁症的折磨而把自己交付于美丽而冰凉的文瀛湖。湖水清澈,可以让老师洗掉往日种种愁与苦,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地生活。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文学概论老师凌老师。每次上文概课,老师都鼓励我们积极发言,而我总是第一个发言。我从最初的忐忑不安、语无伦次到最后的镇定自若、言简意赅,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以口才而著称,这无疑是凌老师的功劳。只可惜,我却从未当面谢过她。

最难忘的老师是我们的两任班主任卫老师和刘老师。两位班主任的风格迥然不同:卫老师静,刘老师动;卫老师沉稳,刘老师热情。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大一大二我们是全系最文静的学生,大三大四我们却是全系最活跃的学生。

最忆是年少(大学篇—忆恩师)_第2张图片
刘老师一家

刘老师和赵师母为人热情善良,我们常去老师家叨扰。在我工作三年后,又回去考研,还在刘老师家住了一晚。毕业十年聚会的时候,刘老师和赵师母与我们一同欢宴、唱歌,直到深夜。刘老师说这是他第一次到KTV。我可爱的老师哟,您把您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现代文学研究,就此隔绝了俗世中的种种欲望。我对鲁迅先生的喜爱正是因了您对先生的推崇;我如今狂热地买书、读书,不能不说是与每次到您家,艳羡于您满屋子的书有关。

感谢心理学老师在我失眠焦虑、极度痛苦的时候帮助我排解!大四准备考研,考研的过程很艰辛,因为准备得晚,好几本专业课书没来得及学习。我极度焦虑,一晚一晚地睡不着,喝药都无济于事,最后求助于心理学老师。忘记了当时老师和我谈了多长时间,我渐渐地走出了困境,开始坦然面对一切。虽然我并未考研成功,但我收获了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安之若素的心态。

感谢写作学老师郝老师给了我写文的自信,虽然当时只是那么一点儿。有一次写作课的成绩,我居然得了全班第一。那时我绝对绝对不擅长写作,大学四年没参加过任何文学社,没投过一次稿。而这偶然的第一却让我有了一点儿自信,只是一点儿:也许我也能写出别人喜欢看的文字。所以,在我敢于动笔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写作学郝老师,感谢他那一次的大笔一挥,让我有了书写的渴望和信心!

最忆是年少(大学篇—忆恩师)_第3张图片
班委成员和卫老师、凌老师以及秦老师合影

记忆中的老师,当然不止他们,还有温文儒雅的明清文学李老师,认真考究的现代汉语刘老师和会唱《绣红旗》的徐老师,严肃又不失幽默的唐宋文学郑老师,以及一说话就笑的外国文学孙老师,还有气质不凡的当代文学郭老师和英俊清秀的薛老师,还有大讲郭沫若的现代文学赵老师,也有我的老乡,几乎没给我们上过课的智老师,还有我们小巧娇美的语言学概论秦老师。除了这些专业必修课老师,还有许多选修课老师和公共课老师,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每位老师特有的风格,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原以为记忆丢失了好多,却未曾想它只是被我封存了起来,一旦开启,竟然那么清晰,十七年仿佛只是十七月,甚至于十七日。

曾经的雁师如今已变成了大同大学,毕业十年聚会,走在生活了四年的校园里,却被一座又一座新建筑陌生了双眼。我的母校逐渐强大,我们在庆贺的同时,却难免有些失落,熟悉的一切正在消失,如同我们的年华,青春不再,滚动的只是时间。但我仍深爱着我的母校、我的恩师!

最忆是年少(大学篇—忆恩师)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忆是年少(大学篇—忆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