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为了看李钟硕和金宇彬的CUT,才误入学校2013,最后真的很感动,网友的弹幕也让人感动。出了校园,也许永不会遇到那种纯粹的情谊了。
和学校2015类似,都是描述校园暴力的范畴,尤其在2013的特辑中,专门做了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现场70%左右的人都遭受过校园暴力,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剧中其实也都为施暴者设置了一些合理剧设,施暴者大部分是家庭中的受暴者,同时剧也试图传达一种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取向。
长大之后我有比较过一件事,我高中时代共遇到三位语文老师,第一位老师总是给我的作文打45以上的分,第二位老师有次给我一些稿纸让我誊写帮我投稿,第三位老师给我打了38分,然后我就再没交过作文了。
即便是现在,我也会有这辈子一定要有一段做老师的经历的想法,最好是初高中以上的学生。就是挺想用自己去影响别人的,觉得人这一生,特别容易被影响,尤其是学生时代如果没遇到好老师,这一生都可能很艰难。
现在想一想,我的第三位语文老师,其实是一个真的好老师,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写的作文,真的完全是为应付考试以及讨老师欢心,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位地进行排比,锻造优美虚假的句子,很难想象当时的自己竟然乐此不疲。
这世上最难得的大概就是一个人的真心了。真心只可以感受,不可以假装。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我的话,可以用一片灰暗来形容,很难想象吧,看似蓬勃的生命每天过着灰暗却又怀揣希望的日子。没有期待的日子是最难熬的,早上的起床和晚上的入睡都让人感到毫无希望而一心想要逃离此种处境。
以前总以为随着时代的进步辍学的人会越来越少,人们的学历水平会普遍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要延续到高中。可是即便在SZ也还是有很多孩子初中伊始就不再继续,大抵是因为在学校里很不舒服。接触过一两个都是,学习成绩不好,同学老师都不关注,属于那种没有存在感的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不被人注意,在学校的体验很差,每天都在煎熬。
剧中的几个孩子学习都不好,可是因为老师的坚持以及这个年纪学校是最安全最适合而且还提供餐食的地方,即便那天过去过去睡觉考试完全选同一个答案经常被罚做卫生也还是那天去报道。有那样从不歧视学生的老师,关心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向善,读诗写诗,德智体全面发展,找每一个人面谈,甚至为每一个人制定特别的升学方案,问他们的理想帮助他们去实现。比起社工,老师们更是拿生命去影响生命的人。
剧里面一个角色让我想起了最近接触的一个个案。
他是身心障碍者,比较轻度的那种,也许是母亲一直坚持不懈的康复治疗吧。
剧中的高南顺的迷弟属于特殊人群,可能按照规定需要在特殊学校读书,但是母亲希望他进入普通学校,毕竟他只是说话慢,反应慢。
社区的个案,案主初中是在一般学校读的,母亲没有让他去特殊学校,但是因为在学校受欺负感受不良而辍学去工作,主要是做手工,周围是比他的身心状况要严重的伙伴,让他感受不好,想进入社会与一般人群接触,自己有去找过工作,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关门了,所以一直闲赋在家。辗转找到我们介绍工作。通过跟他接触发现,他和普通人差别不大,只是做事和说话的速度慢,他说话很有礼貌而且说很多书面语。喜欢看杂志,朋友较少几乎没有。与家人较多接触,父子关系疏离,有独立倾向,尤其社会需求强烈。可以独自乘公交并与人交谈,有害羞表现,对自己认知较清晰。
在帮他查资源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可以接受他的企业并不多甚至很少,而且所谓企业关于接收残疾人的政策大部分都没有执行吧。甚至于专门做残疾人就业的也少得可怜,尤其是像案主这样障碍程度较轻的人群,如果去到特殊机构,其实并不利于他的社会化,更满足不了他的需求。
虽然总觉得很多特殊人群的工作都大张旗鼓,大数据显示欣欣向荣,但是,身边知道的辛苦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那么友好。
理想的状态也许是经过评估,像案主这样的人群可以步入社会正常交往和工作学习。
剧中的施暴者吴正浩在家里是很严重的受虐者,希望老师和其他人群可以稍微关注一下学生背后的真实经历,不要一味否定。
剧中一个学生说,大人们都觉得这都是小事,可是对于学生而言是天大的事。
虽然说以后的人生再来看这些事真的都是小事,但是在当时有限的视野范围内,真的很重。
我个人很欣赏“孩童寄养制度”,即便是不给补贴,我觉得也会有很多家庭可以接受。
还有领养制度,希望可以加入“入家评估”,也没必要为了省事而一刀切,将结婚甚至于男女的婚姻当做必要条件。
每个人也许都如蚂蚁一般平凡又力量小,但每个人又都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值得被温柔地对待,被看作一个完整而有尊严的人,也会有跌宕起伏的一生,谨希望每个人都遇到会改变他一生的人,是好的改变那种,会告诉他人生是漫长积累的过程,不单是眼前暂时的黑暗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