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人生啊最本真的的到底是什么(路遥人生有感)

其实,在这次要求写人生的读书笔记之前,我已经不知道读过多少次这本书了,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有些狗血,因为篇幅很短,所有的事情起承转折的太快,第一次读有些接受不了的感觉,但只有反反复复读过很多次之后,才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鸣。

首先,对于主人公的形象,在短短的文章中形象塑造的非常鲜明。对于主人公高加林,其实我的内心是厌恶的,不仅仅厌恶他对于爱情的不坚定,更厌恶他的行事作风,他仿佛认为自己有文化就自明清高看不起那些劳苦人民,对自己的父母,对进城来看他的巧珍的态度,背着馍去卖时的心理活动,做着通过走后门得来的工作轻狂的态度,还有和黄亚萍谈恋爱时的张狂,不能因为他是一个有文化被埋没的人就对其抱有认可的态度,认可他的才华,不代表认可他是一个自明清高的,虚伪虚荣的“文化人”。

在这个故事中,其实最吸引我的是德顺老人,他不同于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高玉德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于那种农村的底层人的生存法则了解的很透彻,安安静静的做着一个不争不抢,本本分分的农村人。而德顺老人他对于人生理解的更加透彻,他没有对于虚无缥缈的繁华的社会所迷惑,靠着自己双手得来的才是真正可靠的。德顺爷爷还告诉过高加林: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施展,无论工作如何,第一要考虑的就是该怎样活成人。虽然这句活说起来容易,但是就是因为被繁华迷了眼的高加林,浮躁的忘记的他这一切都是走后门得来的,就如一个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的气泡,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一旦有一点点外界的压力,其后果不想而知。

并不是不能去追求更没美好的生活,而是去追求的方式方法一定是根据人的底限而决定的,当高加林默许着通过走后门进城当通讯员时,我就对他有了改观,他不正在做着三星走后门顶替他教师的这样的事吗?其实在很久之前,我的一位长辈就讲给我一个词,“初心”,人不管走多远,走的多长,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原则。

其实所有人都会喜欢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本没有错,但最好的爱情不是贪图更优秀的不实际的,如果嫌弃巧珍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可以和她讲讲这些她不了解的东西,只有能够互相包容的共同进步的爱情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其实我的父母供养我上学也不容易,他们文化水平也不高,说实话,在我叛逆期的时候也会觉得我的父母不够优秀,只能给我生活上的温暖,对我的进步毫无帮助,但是恰恰忽略了当时我什么还不懂的时候,是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导我,才能培养我到现在这种可以嫌弃他们的程度吗?我为什么不能有用我所知道的东西是我的父母也一起进步呢?巧珍给高加林低谷期的温暖和动力,难道就因为一些缺陷就对她有了厌恶的心理吗?这是和不公平的吧。

看了陈建功的短篇小说飘逝的花头巾,那里面的沈萍和高加林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农村的孩子,都极其渴望留在繁华的城市,但是沈萍又要比高加林幸运很多,她考上了大学,但刚去大学的那个永不认命,骄傲坚强的,自尊自信的她逐渐变得虚荣而轻浮。为了被某个教授赏识,为了融入城里孩子的生活,她通宵达旦的看肖邦贝多芬传,只是为了知道他们口中的某个名词。为此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年轻纯洁的肉体。这些为了城市繁华生活不惜一切的人,不知道是说可怜还是说可悲呢?

文学理论这本书里有句话: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作者,即它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很透彻的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就应该深刻的去了解他的作者,其实这些里面有很多都是和作者路遥的心理矛盾不谋而和的,农村文化青年想改变地位想摆脱农民的身份,既热爱故乡土地和劳动成果,又想要突破身份的钳制,拥抱开放的前卫的城市生活。

在最后的最后,在经历了看书和查资料和写文章的过程,一个字一个字的敲键盘时的沉静,让我更能有些不一样的思考。其实我想我是可以理解高加林的做法了,我也能够理解他的想法,就是在那个农村城市差距很大的年代,文化潮流等的影响,憧憬着去城市闯出自己的事业我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我还是会强调,不论是什么情况,吾心,吾之初心,如磐石丝毫未有转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人生啊最本真的的到底是什么(路遥人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