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受时间、空间、经历、文化、认知等的局限,每个人都有偏见,即或多或少的“自以为是”,也就是狭隘的“我以为……我认为……我肯定……”。这些,都是沟通的障碍,形成“误解”。

即便亲眼所见,一样具有“误解”的风险,除非,你能探查到说话者的内在动机。可是,对于我们自身的做事的内在动机,我们有时一样无知。

内在动机,也叫内在驱动力,比如:我真正想做得事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这辈子,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诚然,以上是成人的问题。如果你问小孩子:“为什不能偷东西?”,他可能回答“别人的东西不应该拿”,也可能“怕被人看见”。

对于大人动机的终极回答,更可能是开心快乐这些来自内心的声音。

看完《哈佛中国史》,你可能会怀疑所谓的文化、传统、道德,这些都更像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同朝代,根据不不同的情势启用不同的文化,儒、释、道莫不如此。

其中的一个段子,便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更是为此在竹林不吃不喝格竹七天,求道不得,却最终大病一场,转而龙场悟道,获大成。

试想,天朝大力反腐时的大力提倡国学,《孔子》一片也应运而生,满足了政商各自的需求,也教育了人民大众。《王阳明》的“此心光明”更为精英人士树立表率,似也与过去划清了界限。

出自“树不砍不成林,人不打不成人”的“棍棒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更是如“地心说”、“日心说”一样,早应远去,然而网络新闻的报道仍不鲜见。请问,遇见这种拥有根深蒂固观念的人,如何沟通?

不由想起,以笑来老师如此聪明的人,用“一把刀”找到的本就讲理的老婆,仍须花费大量时间(前提不差钱)与之沟通,可见他已知沟通之难。他的一条原则是只与价值观相同的人交往,也与沟通有关——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几乎没法沟通。

展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因文化差异、认知差异引发的战争,再回想生活中的“一言不合”引发的误会,莫不与沟通有关。


“每个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缺乏沟通或是沟通的不够清楚。”

——布恩•皮肯斯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