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出版社《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一书中的第1章,第1.3节,作者:北大首届互联网CIO-CTO班全体同学,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进化——我们在互联网上奋斗的故事
回顾
→学生时代和计算机←
作为一个出生在1971年的北京孩子,我在1990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计算机。那时候最早的一些和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就是小学时候(印象里是在1983—1984年)在北京官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玩过一个“吃豆”的游戏,用操作杆控制着一个大嘴,一边吃掉迷宫里的的“豆子”,同时躲过“坏蛋”的围追堵截。1984—1990年是我的中学时代,那时的北京中学生是比较流行去看武侠录像和进游戏厅玩游戏机的。记得在中山公园里面的游戏厅里接触过那些打坦克和打麻鹰的游戏机,也接触过同学的山寨版任天堂红白游戏机,那就是我在大学之前所有的和计算机勉强相关的体验了。
但是这点体验促使我认识到了计算机真的是一个好东西,如果自己将来能学习计算机的话应该是可以免费玩游戏的,如果再编一个能让自己永远无敌的游戏就酷毙了。这个简单的想法导致了我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把每个学校的第一志愿都填成计算机专业。“进大学,学计算机,玩游戏”成了我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这个动力让我这个善于归纳总结而痛恨死记硬背的人在高中的后期开始发奋学习,终于以数理化三门全校前三和英语全班倒数第一的偏科成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进了大学,终于能脱离父母有自己安排时间的权利了。那时候每个月国家都给每个大学生发41块钱的财政补贴和相配套的粮票,那些粮票都被我们这些学子们在自由市场上换成了麻将牌,丰富了文娱生活,而那些财政补贴则成为去饭馆改善伙食和去机房玩游戏的“机票”的主要经济来源。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机房里最好的PC是IBM AT,配套的是像素非常粗糙的彩色显示器,速度超慢,在DOS系统下打个DIR命令看目录,显示都是一行一行慢慢地滚出来的,硬盘容量最大才10MB(另有50%机器没有硬盘),就靠了两个5.25寸的大软驱工作。每次上机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格式化原来的系统装自己的系统,然后就是练习编程和玩游戏。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讲我绝对不是个好学生,用了太多的时间来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由于自己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痴迷,我的计算机知识和编程技巧还是非常好的。
→大学毕业和初入职场←
1994年的上半年,就开始进入了找工作的阶段,那时候国家还是可以包大学生分配工作的,但是国家分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进工厂做工业控制的岗位,而对于我们这些学子来说,基本上要靠自己去找工作机会。我记得一共参加了三个工作单位的面试,都被录取了。我记得当时的三个Offer是:1.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的计算机部门;2.寰球化学工程公司;3.BMKC株式会社。最终,我抱着“去外企多挣钱”的目的选择了最后一个单位。
BMKC株式会社其实是一家典型的软件外包企业,是其母公司日本MKC株式会社在北京的合资子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承包一些从日本母公司分下来的软件任务以及在中国承接一些日本企业的服务外包项目。事实证明不管是多大年纪,只要有本领还是有机会很快出头的,因为一个资深外派员工的辞职,公司不得不把我这个新人推荐给了日方雇主。这时候,我在大学玩游戏积累的那些调内存参数的技巧和对于系统滚瓜烂熟的熟练程度使得雇主的日方程序员对我刮目相看。于是才毕业三个月的我就被选做公司唯一一个外派工程师去配合日方的雇主工作,分配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要配合日方的财务部门编写一套财务系统。当时日方雇主选择的编程工具是在中国非常罕见的一个以色列的编程工具——Magic Software。最终,我就靠着一本700多页的英文使用手册和一套日本人在台湾做的Big5编码的财务系统把这套财务系统搞了出来,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系统推广和使用。在1994—1997年三年的外派驻场过程中,我编写了一套财务系统和一套物流系统,同时还兼管日方雇主的整个中国区总部的内部IT系统的运维和管理。
在此期间,我对于计算机的热爱没有降低,最爱看的报纸就是《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最爱读的书就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这位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在这本书里面描写的那些美国公司在计算机市场上的呼风唤雨,让我这个在日企工作的人对美企向往不已。1997年7月我签的三年劳动合同到期,我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辞职且不续约。我的这个决定在当时是很不被其他人(包括我的父母)所理解的, 这个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一份在1997年非常不错的、每月工资4500元和丰厚年终奖的工作。
→进入美国IT公司做成职业经理人←
在辞职之后,我一边学车一边开始投些简历找工作,开始的时候连一个面试邀请的电话都没有,过了两个月后实在是寂寞难耐了。1997年10月,我参加了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招聘大会,向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公司投了简历,奇怪的是以我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套财务系统的功力居然连一点反响都没有(估计那时候的简历写的有问题)。只有一家叫中联的IBM代理商,其面试主考官问过我是否愿意做销售,那时候我还是觉得自己就是要搞技术,根本不考虑销售这个貌似荒谬的选择。最终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地在家里坐吃山空了半年,副作用是我有大量的时间去学车考驾照,半年的专职学车导致我的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顺利地在12月29日拿到了驾驶执照。在拿到执照后的第一个雪后的晴天,我终于接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面试邀请电话,“惠普中国公司要招Call Center的售后支持工程师!”
记得是在1998元旦后的一个雪后的工作日,我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套西装去面试。面试官提的一些问题我到现在还记得,“什么是PCI总线?”幸亏我平时有爱看计算机报纸技术专栏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使得我终于从一堆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惠普公司Call Center的Contact 员工(指那种没有正式雇佣关系的劳务外包员工)。
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IT公司的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当时惠普的Call Center在国贸大厦(可见当时PC的利润有多高),满楼里走的都像是成功人士,而且感觉惠普对于员工的尊重简直是到了极致。当时惠普给我们每个员工配置的是内存高达64MB的惠普Kayak图形工作站和17寸的大屏幕显示器,而且操作系统居然是价格昂贵Windows NT 4.0,这个配置在1998年1月的时候绝对是超高级的奢华款。入职后是公司安排的长达一周的在四星级酒店的集中培训,公司内部的各路大佬轮番上阵,从着装开始给我们这些菜鸟做培训。自己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去学习,当时感觉惠普绝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了。
新人培训完成后,就面临着分组了。当时惠普的Call Center分为两组,一组是支持当时惠普最出名的激光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外设,另外一组是回答关于PC和服务器等的技术问题。在经理征求分组意见的时候,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含蓄风格占了上风,我回答“无所谓”,结果我被分到了“外设组”负责回答打印机等外设的问题。接到这个结果后我不禁心里打鼓,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强处是对于计算机的热爱,而不是摆弄那些没有大脑的打印机。思前想后了半天,还是决定找自己的经理反映一下,要求调到计算机组中。这时候,惠普对于员工的尊重原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我的经理非常理解并批准了我的决定!终于,我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轨迹上了。
虽然我认为惠普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公司,在一个那么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班(国贸一期),而且干的还是自己喜欢的行业,但其实这份工作还是一个挺苦的活儿,每天基本上要接25~35个售后技术服务电话。我就这样过了7个月,等到了另外的一个机会的到来。惠普当时有个很好的人员交流计划(Rotation Program),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人员轮岗,我有幸被选出来从售后部门转去售前支持部门轮岗。在售前部门轮岗期间,自己在平时积累的那些计算机技术又开始发挥作用了,轮岗结束后就有销售开始找售前部门的经理,要求我在轮岗后留在售前技术支持部门,这个反馈给当时我所在的售前部门的经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惠普的财政年度是在每年的11月1日开始的,当新财年业务的增加就会导致人员编制的增加。12月的时候,惠普售前部门的经理在人员扩招计划被批准后就让我考虑去售前部门了。当时的惠普真的是一家拥有伟大企业文化的公司,规定每当员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的时候,现任经理必须无条件支持员工的选择。于是我在1999年元旦后有幸加入了惠普的售前支持团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沟通技巧的提高,2000年的时候,销售部的领导开始问我是否愿意转成销售。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自己的技术很好,觉得丢了这身技术比较可惜,于是就回绝了销售部门经理的好意(同时得到邀请的售前部门的一个小师妹接受这个机会,后来成为了惠普的一个传奇销售)。
到了2001年10月,我又面临另外一次选择的机会。随着中国惠普两大业务部门的合并和戴尔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我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是继续在惠普做一个技术顾问还是追随我在惠普的领导去戴尔,尝试一个华北区售前技术顾问经理的职务。在已经先期加入戴尔的老领导的不断邀请下,我终于决定去当时号称IT四大火坑之一的戴尔。
进入戴尔的感觉和在惠普完全不一样。戴尔内部的考核方式是以季度为考核单位的,节奏比惠普快得多,正是这种节奏让我有机会在12年的时间里跟不同的领导学习了不同的管理风格。在戴尔12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共经历过15人次的直接领导,其中不乏IT圈大佬级人物。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戴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业务的精密管理,以及公司对于销售业绩的极致追求。在2001年到2010年这段期间,作为一个售前技术顾问部的经理,我服务过几乎所有中国的大行业客户,像金融行业、电信行业、能源行业、政府教育行业、制造业等,这使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些客户的IT架构和应用特色。
戴尔内部有个非常好的机制,就是公司规定部门领导要定期和下属员工谈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009年的时候,和戴尔大客户部总经理Alex的一次谈话打动了我,Alex非常直接地奉劝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做一次销售,即使将来在转回技术岗位。在那次谈话后,做销售这个我以前从来不考虑的选项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在2010年年初,我终于又等到了戴尔HR部门在高级经理中推行Rotation Program(轮岗计划),在报名并经过两轮的面试后,我终于和另外一位同事从8个高级经理候选人中胜出。
→当销售和接触互联网行业←
2010年4月1日,我开始了销售经理的职业生涯,主管当时戴尔在北京地区的互联网大客户业务,这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中国的互联网客户和技术架构。我直接被互联网客户的技术架构惊呆了,当时直面这些互联网客户的风起云涌(新浪微博的崛起、百度的超级大单、爱奇异/优酷的视频发力……),那种成就感是在其他行业客户中所不能比拟的。我开始有点喜欢销售这份工作了,而且销售和技术的这种混合动力使得自己的团队在戴尔内部创造了多次销售记录:
a.第一个把Flash产品推荐给互联网客户用作数据库应用;
b.第一个成功推荐戴尔 IDC项目管理给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c.第一个推动戴尔各研发团队认证了中国客户使用的最广泛的SSD方案;
d.第一个推荐客户去认证了戴尔认证工程师(DOSD);
e.第一个和后端美国产品研发团队探讨产品本地化的中国销售经理;
……
另外,最大的收获是我有幸认识了互联网公司里面的那些技术牛人,同样作为技术出身的我,深深地被这种互联网的先进架构所吸引,心里开始向往加入互联网行业了。在为期一年的轮岗活动结束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解决方案部高级经理的岗位,主要服务的互联网客户也变成从北京扩张到了其他地区。2012年年初,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我也被提升为解决方案部的技术总监,统管中国互联网行业大客户的售前技术工作,客户分布也从北京扩展到了上海、杭州、深圳等互联网业务发达的城市。过了一年,又增加了北京、江、浙、沪和广东五个地区的制造业、电信、金融、能源四个新行业。可是这四个新增行业的绝对购买量加起来还比不上互联网客户的一半多。
虽然自己管的行业多了,但是我喜欢的还是和互联网行业客户的那种淋漓痛快的技术交流,在互联网行业中的业绩和成就感也是其他行业所不能相比的,而对于那种用互联网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渴望一直在我的内心跳动着,自己也开始逐渐考虑是否要从IT业转入互联网行业了。进入2013年,这种想法越来越不可以抑制,尤其是看根据Facebook的故事改编的电影The Social Network和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2013版报告后,“加入互联网行业”就像一句咒语一样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2013年12月,这个念头转变为行动的催化剂出现了。戴尔历史上的第一次员工自愿离职计划应景地出现了,在戴尔全球范围内只要和当地法律不冲突,且非核心技术研发人员,都可以申请参加这个活动,我在此活动的第一天就向HR提出了咨询请求,自被回复的第一天起又提出了正式申请。后来就是要面对各级高层领导对我的挽留行动了,但是我加入互联网行业的决心还是感动了各位高层领导。于是,我顺利地在2014年1月中旬拿到了离职的确认,在戴尔工作了4490天后于2014年2月21日正式离职了。
在即将离职前的时间里,我整理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主要的应聘方向如下。
**
1.首选是国内云计算公司**。云计算在国内是绝对新兴的产业,而且其发展前景非常被看好,而且正好利用了我懂互联网架构又对传统行业比较熟悉的优势。
2.次选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
3.最后的备份是传统的IT公司。
方向定了之后就是开始找工作的过程了,通过传统猎头的方式比较慢而且效率低,我就在春节后期(应该是初六晚上)发出了一条微信,把我的三个发展方向在朋友圈里说了下,果然很快就有了回复。我被一位媒体界的大佬推荐给了UCloud的CEO 季昕华。当晚就和老季在微信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并约好了春节后详细聊聊。
后面的事情就一帆风顺了,在3月21日也就是我从戴尔离职一个月后,终于加入了UCloud这家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公司,也验证了用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找工作的问题的优势。
择业
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个树状结构,每次选择都会导致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同。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假设我现在年轻了20岁,回到了大学时代并成为了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的经验又会使得我做出哪种选择呢?
第一个选择:上班还是读研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想好继续学习还是要入社会工作,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继续学习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基础打得更牢固,而早日进入社会也会帮助自己早点适应工作环境,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至少还是要具备本科学历的。
第二个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现在条件好的同学往往面临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出国还是在国内,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晴雨表,很难想象一个失业率奇高的国家会提供很多工作机会给外来者,而且作为一个英语是非母语的人,也基本上不存在去领导人家的可能性。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在2005年我放弃了已经到手的移民纸而选择了留在国内发展,这无疑是我自己做出的一个最英明的选择,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使得我们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商业机会。
第三个选择:从事哪个行业
对于和我一样学习IT技术的学子来说,投身到发展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无疑是一个非常英明的选择。原因有如下几个。
a.首先看技术上的发现趋势。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看,从它诞生那天起到现在的发展就是从集中到分散的趋势,从最早的科学计算到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等的发展就是非常符合这个趋势的。其次,这种变化会导致数据的大量出现,于是数据的产生、计算和存储就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就是最近炙手可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热门话题。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这种和移动互联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其实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b.除此之外,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和网民的百分比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还正处于发展阶段,距离市场的饱和还差得很远,而且新新人类会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更多的需求。对于互联网这种新兴的社交方式来说,它和一些传统行业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商业形态,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来说,选择一个非常有发展的行业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选择一个“在风口上把猪都能吹起来的行业”比选择一个夕阳产业要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c.最后还要看看投资者的钱去了哪个细分领域,不妨参考下图。
其中的大数据领域、O2O领域和移动支付领域最近是非常受投资者青睐的,选择这种行业的工作机会是非常明智的,比你在那些夕阳产业中做逆水行舟的事情容易得多。
投简历和面试
选择完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后,就要进入投简历和面试的具体操作流程了。
一、投简历
找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但应聘者要善于寻找有前途的工作机会,用人方也在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应聘者,其实中间的关键就是要互相发现对方。一般来说,用人单位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和应聘者建立联系。
1.猎头。这个基本上是一些传统的较高大上职位的专属方式。通过这个方式猎头可以控制参加首轮面试者的质量,招聘成功并且度过了试用期后,雇主都会给猎头一笔不菲的中介费。在很多的传统行业和一些比较高阶的管理岗位,这种方式还是很流行的,但是这种线下的猎头方式一定会被互联网模式所冲击。
2.招聘网站。特点: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准确性不足。结合我最近在招聘网站上搜寻简历的经验,感觉不同的招聘网站的特点还是很不同的,但是如果找互联网从业的技术人员,我个人最爱用的就是拉勾网了。如果招销售,猎聘网和51job都是很好的选择,其收费会大大少于传统的线下猎头。
3.用人单位的网站。在惠普的应聘过程中,我使用了这种方式并且获得了成功,这种方式需要应聘者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公司,而且即使一次不成功也要保持每个季度要群发简历的频率。
4.熟人推荐。如果能和微信微博等信息媒体结合起来,这个杀伤力是巨大的,在有些人脉的情况下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
不管是哪种方法,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解决第一步互相发现对方的问题,应聘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二、面试
1.诚信。其实翻译成北京话就俩字,“别装”!诚信及简历的真实性是面试的基础,一般来说面试官比应聘者都要经验丰富一些,与其最后在背景调查和实习期露马脚,不如开始就以诚相待。学历和经验可以不足,但是不可以有假。在最近的面试中,我连续碰到了两个连CPU都不知道为何物的计算机系毕业的本科生,这种面试基本上属于浪费双方的时间。
2.着装。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很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着装是要看要所面试的行业的。我所见到的一个最夸张的面试者是穿了个中式对襟小褂,仙风道骨一般来面试客户经理的。殊不知您在亮相的第一眼给面试官的感觉就是无比另类。我最近遇到的一个大学生面试者肯定是面试经验不足,居然穿着短裤和球鞋就来面试客户经理职务,他一直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装束是很难被一个直接和客户打交道的职务所接受的,这一点是在校学生参加面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说手上和颈上的装饰品是否异常夸张等,都有可能会给面试官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来说面试礼仪的基本思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配合一个比较中性的、稍微正式些的着装会增加自己的印象分。
3.言谈举止。这个方面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但是一些基本的技巧是要言多不失、尊重面试官的意见,他允许应聘者自我介绍时再开口。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应聘者上来就先问了我十多个问题,关于公司发展和福利待遇无所不谈,仿佛是他是面试官一样,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举止一定要注意有基本的礼节,毕竟中国有尊老的传统,而且一般情况下面试官都会比应聘者大几岁,保持一定的礼貌一定会增加些印象分。
4.关于薪资。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个待遇其实是最可以忽略不计的,与其要一份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收入,不如要一个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岗位。(在这里“鄙视”一下那些互联网巨头,其薪资待遇已经将毕业生的期望值拉高了数倍。)
5.随机应变。基本上所有的资深面试官都受过面试技巧的培训,他们往往会问到一些出人意料且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当你介绍完优点的时候马上让你介绍自己的缺点。我也不例外,基本上在面试的后半段会给应聘者增加压力和不断挑战他的逻辑思维来测试其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些技术非常出色的候选人往往会在这个环节中败下阵来,其中有位侯选人居然需要延长五分钟来想这个问题,其实这时候不论他说什么都已经面试失败了。
三、试用期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进入新公司后如何能快速地适应环境并且从同一批次的人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首先,要做到不要轻易放弃。 最近的面试者在谈到他的面试的经历的时候讲过一件事情,他仅仅去上了一天班就决定放弃了,结果他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找工作。这些“天之骄子”们面试的时候会问我,难道公司不喜欢有个性的人吗?我可以非常肯定地给予他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99%的公司是不喜欢个性太强的人的”。因为公司运作相当于集体作战,如果员工有太强的个性会打乱整体的部署而且会干涉指挥的权威性。经常看到有些上学时候非常出众的候选人,其工作经历往往惨不忍睹,基本上长则三个月,短则几周,频繁地跳槽想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一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个人要学会去适应公司而不是让公司的环境去适应人,只有这样最终才会从其中脱颖而出。
其次,要从长期发展考虑,不追随老板而要去追随行业发展趋势。我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共有过二十多位直接汇报的领导,他们其实都是非常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但是老板也是追随不过来的,不如吸收他们不同风格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其实,要想在职场上最终胜出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把发展方向先想清楚后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所谓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而不成功的人士失败的原因则各有不同。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去适应公司的氛围而不是反之,这样才能从竞争者中胜出!
郭鹏
199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系,现任UCloud副总裁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此前在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和惠普中国有限公司担任过解决方案部技术总监、互联网行业高级销售经理、高级技术顾问等职务。拥有二十年的IT及互联网技术从业经历,对于大型网站技术架构、企业运营、销售管理和对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