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

曾国藩认为,清朝八旗军、绿营的腐败无能,战斗力低下,与清朝积弊丛生的选将制度关系甚大。经过自己的市调了解,曾国藩总结,清朝的选将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几点:


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_第1张图片

1、在重骑射,轻枪炮;

2、重体能,轻战略战术;

3、重资历,轻实绩。

由此而导致将领年龄老化,军事素质低下。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八旗军、绿营的将领都如此无能,,又能带出什么优秀士兵呢?


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_第2张图片

为了打造强有力的部队,曾国藩规定了严格的选将标准。归纳起来就是那一句话所划分的两个方面:1、选出来的将领需要什么样的品德(思想品质)?2、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品德,能做将领?

针对第一个问题,答案就是德才兼备。这个选拔标准与稻盛和夫选拔人才的标准不谋而合。正是印证了那一句,牛人的思维做事都是差不多的,你看,这两人想到一起了吧!针对德才兼备,他又将其具体细分为了以下四项(又是目标细分的运用):

一是忠义血性。曾国藩将忠义血性作为德才兼备的第一品质。所谓“忠义血性”,就是要求将领们誓死捍卫清王朝,也就是要对清王朝尽忠。曾国藩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功近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提炼关键词就是思想武器)

二是勤恕廉明。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军勤则胜,惰则败。他要求将领们在点名、查哨、修城、扎营、察地形等军事方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所谓“恕”,就是指要以仁治军。他要求将领们治军如治家,带兵如同父兄带子弟一般,如此则士兵咸感知遇之恩。“廉”就是要求将领们廉洁奉公。“明”是指为将者必须知人晓事,是非分明。曾国藩要求高级将领做到“高明”,即具有全局观念、远见卓识;要求一般将领做到“精明”,即对士兵、部下在作战中的表现,平时的贤愚优劣,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_第3张图片

三是简默朴实。曾国藩市调发现,清朝绿营官气重,军中投机取巧、钻营逢迎之风盛行。为了防止湘军受其影响,曾国藩规定湘军不用守备以上的绿营将官,主张“军营宜多补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醇正”。他说:“大抵人才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者。

四是坚忍耐劳。曾国藩以儒生治军,建军之始虽无多少军事经验,但他深知行军作战是最艰苦备尝的事情,因此,他选将以“耐冷、耐苦、耐劳、耐闲”为警句,提倡“习苦为办事之本”。所谓“坚忍”,就是要求将领们在作战时不怕苦,不怕死,身先士卒。


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_第4张图片

德才兼备的四点内容,都是围绕思想武器与品质方面的内容。曾国藩看重资历么?没有;看重经验么?没有;看重你的技战术如何么?也没有……曾国藩将重点放在了单爆将领的思想品德上,他知道如果阿米巴团队领导思想出现了问题,那么下边肯定也是有样学样,最终整个队伍就被这一两颗老鼠屎给坏了。

所以,他用这种严苛的选拔标准,选择德才兼备的将才,队伍里边就会因为这样的人,时刻都激发着正能量,整个队伍也会朝着充满爱与能量的方向发展。


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_第5张图片

针对第二个问题,曾国藩将眼光放在了士绅文生上。据国内的历史学家考证考证:湘军将领可考证的的179人中,文人出身的有104人,占58%;武途出身的75人,占42%。统帅3人及15个重要幕僚,均为书生。统领13人中,书生出身者8人。分统43人中,书生出身者28人。

这一点又与传统的将领选拔大相庭径了。古代讲的就是文人念书治国,武人带兵打仗。文人文文弱弱,如何带兵打战呢?因为曾国藩选将看重的是德才而非武功。所谓武功正如一些“术”,通过训练与实战,一段时间便能积累下来,而德才是“道”,是经过长期的自我沉淀才能形成的。

有术无道,作为将领如何服众呢?同时,以文人作为将领,更便于自上而下进行思想武器的打造,文人自幼学习的便是曾国藩推崇的封建礼教思想,什么忠君爱国,他们一点就透。他们对下级进行思想教育时,也更简单自然。这样就更能快速的打造具有强大思想武器的部队。


此文章为“深圳梦”(入驻一点号的媒体名称)原创,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如何通过4招选出将帅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