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大早,有朋友给我推荐了《》,我很少装文字类的APP。上段时间偶然间知道了韩寒的《ONE》,每天推送一副图片、一篇小说、一个问题以及一个东西,可惜的是我一点击小说版块时就出现闪退,只好选择卸载。对于文字来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越纯粹越好。

前段时间,我打开几乎被废弃的网易邮箱,在一堆商业邮件中,蓦然发现许久未曾联系的朋友的邮件。这个朋友认识快达十五年之久,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素未谋面,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样子。认识她是QQ出现之时,后来渐渐淡于聊天,开始了书信往来,没多久转到邮箱,虽然通信不是很多,却没有断绝联系。世事的变迁,心情的转变,我们没有留电话也再没有加聊天工具,之间要做的事就是等待,转眼就是三年。

她在邮件里写到:距离上一次通邮件已经过去三年,今天整理邮箱想起你,忍不住想问问你的近况,是否一切安好。想你应该已经结婚生子,工作和生活都应该步入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了吧?跟你对话,仿佛穿越了时间的维度跟过去的自己对话。

犹记得初中语文老师给我回的信,他用隽永飘逸的字体写到: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如恒河之沙数。想来人真的很容易喜新厌旧,当开始把奢望想象成一种奢侈的时候,那当初因失去而造成的伤痕总能够可怜地被另一种习惯代替。

 “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溪白葬时雪,风香焚处烟。”联想到这一首祭诗,虽然不够熨帖,但却很好的阐明微妙的心情。人们被网络时代追赶着,还来不及祭奠,传承已久的书信形式就迅速湮没在无声的科技浪潮中。聊天室、bbs、QQ、微博、微信接连登上历史舞台,在键盘上演绎着轻舞飞扬的故事。沟通变得快捷,但人们藏在文字的背面,心与心的距离却似乎变的远了。

如今,提笔忘字变成司空见惯的情况,智能输入法已经吞噬对字的影像,投射到心墙上,很多人都无动于衷。但是更令人无奈的是,交流本来就没必要对文字锱铢必较,计较的多了,反而会被不以为然地认为是一种偏执和矫情。

但文字在纸张上书写出来的意境总是让人神往。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殊·蝶恋花中写到,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恍若只要写一个字、一句诗,就能在纸张上晕染出整个盛唐。

程英见到杨过,绿竹疏雨,她在纸笺上写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字里行间流淌着少女悸动而清澈的眉眼。坊间有词写到这一段:红笺小字,颠倒写进深深处,青袂婉约人独立,回首,浮云聚散无数。如果在今天,她拿着手机给受伤的杨过发一条微信,就破坏了古诗般的意境,也没有了江南烟雨、千山随往的苦苦追寻。

再看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贞观和大信在书信往来中情愫渐深,缠绵婉转。如果在今天,每天都可以打电话发微信,肯定打扰了因等待而变得美好的沉浸在时光里的纯纯爱恋。“生有大信,乃有贞观”,虽然结局让人唏嘘感叹,也是因文字而动人的一段最好的时光。

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美国女作家海莲和伦敦的书店老板弗兰克因书缔结情缘,相隔万里,二十年间未曾谋面,只凭书信交流,深厚情意却莫逆于心。如今世间再无查令十字街,但这个故事却永远在世界各地书迷中流传。

不知道在这个时代,是否还有人愿意手写一封信,寄到远方。如果是你,你会寄往何方,又寄给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中谁寄锦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