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路在何方

期中考试前一晚,差十分钟七点。

辅导完最后一个差生,抬眼望去,早已经是华灯初上。

这个让我纠结了五年的学生,每每临到这样的时刻,总是我心头最难忍的刺。

是的,拔不得,抵抗不得,只能这样一点一点地往肉里扎。

但说实在的,我有点心疼他。

小学生,五年级,十二岁的花样少年,就那样蜷缩在教室的一角方桌,反反复复地书写着自己怎么也记不住的古诗句。

我抬眼看了看表,指针已经不动声色地逼近了数字七。这个时间,很可能要跟刚刚放学的初中生们打个照面了。其实早就跟自己约定:明天就考试了,今天说什么也不加班了。五点半一定得准时走出学校,一定要悠然自得地,把这段时间那些因为频繁加班而落下的自由生活找回来!

我猜,那些被期中复习折磨得晕头转向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想吧!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1张图片

下午最后一节课,留完作业,发完试卷,最后再批改几个学生的改错……时间急匆匆地流过,不过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着——今天不留一个差生,按时下班。

变故,总是在毫无预兆中到来。本来平平常常的改错,竟然把几个学生的莫名其妙的出错过滤了出来。每一处错误都是我这几天反反复复强调过的。而他们不是少一个字,就是多一个笔划。于是只好强忍着即将要爆发的火气,把他们留下来改错。

那一刻,好像从来没有如此期待过他们能快一点改完。因为我计划的下班时间已经马上就要到了。好在,大部分学生都比较争气,在老师暴跳如雷之前,改好了错,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离开了教室。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2张图片

但凡事总有例外。

一个平时基础很差的学生,在写了错、错了改、改了又错、错了再改的死循环中,彻底把我逼疯了……敌我斗争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把他一直没背会的古诗句写对了。

我无力地对他说,你走吧,回家再复习一下。而内心其实是喊着:“老天啊!放我一条生路吧!”

他眼神空洞,但是一直不停地在点头,可能他心里喊着:“老天啊!终于能放我一条生路啦!”

没错,我们就是这样互相折磨的。折磨到他错过最爱看的动画片,折磨到我错过承诺自己的下班时间。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3张图片

其实,他是个挺招人喜欢的孩子。虽然家庭关系的变故带给他抹不去的阴郁气质;虽然学习环境的动荡让他的成绩永远垫底。

但他阳光明媚的笑脸依然能够轻易打动每一个心怀爱意的人。

但不幸的是,我们之间总是隔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我愿意拥抱每一个被我们习惯称为“差生”的孩子们,但一场考试横亘在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万水千山……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4张图片

下班到传达室打卡,无意中瞥见门卫大叔的脸上,那意味深长又充满同情的表情,我竟然忍不住鼻子酸了……

离开时,回头看了看,校园里一片漆黑,就像我很多次离开时那样。记忆里,我很少能赶得上同事们下班时的欢声笑语。所以我可能比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空荡荡的校园。但是实话说,我从来也不愿成为人群中那个最勤奋刻苦的人,但是阴差阳错,却成了最难按时下班的人。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5张图片

回家途中,路过了一所中学,里面装满了正在为高考而奋战的学生。窗边透出的白光,是每一所学校都会标配的白炽灯,那颜色冷冰冰的,叫人打颤。

我猛地想起,十年前,我也在那样的灯光下,在拥挤的教室里,有时做一些我永远都看不懂的数学题;有时背一些我常常分辨不清的政治概念;更多时候是写一些我总能够轻易找到灵感的诗歌散文……

那时候,我也抱怨过这灯光的颜色真难看,以至于影响到我后来给自己的家里选灯具时,坚决抵抗白颜色的光源。

没有人会喜欢冷冰冰的灯光。

也没有人会喜欢被这样的灯光照亮的,书上那些或明或暗的文字,本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划痕。

这场景,像极了我刚刚与那孩子斗争时的样子。

那灯光,更像极了我刚刚与那孩子身处教室时的背景色。

单薄的白色,阴阴的白色,毫无感情的白色,让人生不起依赖感和信任感的白色……

这样的折磨,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于他,漫漫求学路,大大小小的考试数不胜数,要经受的还有太多太多。

于我,师者授业路,高高低低的分数没完没了,要忍受的还有太多太多。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6张图片

朋友说,应试教育虽残酷,但好在它承认努力,相比较也算有难得的公平。

我想了想,也是有道理的。那些挑灯夜战的孩子们总能以自己的成绩搏出一片蓝天;那些废寝忘食的孩子们也能凭自己的努力拼出一份信念。

可是,还有一些孩子与那些最终收获成功的孩子并不一样,这些孩子们怎么办呢?

他们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的环境不理想,而导致童年时候就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难以改掉的坏习惯;也可能因为家庭不和睦而丧失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从而一蹶不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甚至还可能因为基因遗传导致智力发展受到限制,即使再怎么努力勤奋也追不上自己的梦想……最终,这样的所谓的公平演化成为了相对公平,我们作为应试教育体制下得受教者和施教者,不得不遵守游戏规则,犯规便惩罚,抵抗则出局。

应试教育,路在何方_第7张图片

或许,对于学生的考察,可以再科学一点,少一些机械性,多一些灵活性;少一些概念性,多一些操作性。作为中国人,他能够运用自己的母语去交流、去理解、去感受、去表达,这样的考察其实并不是一张考试卷,和一个红笔写就的数字所能包容的。

可是,时代不同了,我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直到自己也可以去教育别人如何成长。可是我却越来越不懂了。在这个什么都可以无所谓,但又不得不有所谓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更好的出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试教育,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