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歧途,此心灭处无归途

1

也许,人一出生,即已告别故乡,而人一生的支撑,却源于对家的想象。

分别,离家,归家,遂成为永恒的惆怅,也是人们需要不断自我安慰的地方。

然而,这些安慰,总不免勉强。

海内存知己,那又如何,天涯若比邻,“比邻”已不是家,何况“若比邻”。

天下谁人不识君,那又如何,天下人莫不识我,与我何干。

直到苏轼的《定风波》,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千古愁肠如获解药,千古流浪的文人终于可以落脚。


2

无才处处是穷途。

人生失意无南北。

世路坎坷,世事难料,东奔西走,南腔北调。外在的不幸,此前单是借酒浇愁,从此可以心安下酒,付诸一笑。

于世间客,于大部分文人,只此已足。

此心安处即是桃源,即是归宿。


3

然而,外在的不幸,并不是世间的全部。

“此心安处”,是的,有“此”才有“心安处”。

外在的冲击捉摸不定,但“此”处确定,于是可以笑傲风浪。

但可怕的是内在的冲击,它毁灭一切,“此”处早已沦落,何况“心安处”。

“此”处是信念,是使命,是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气魄。而内在的不幸,正是支撑这种补天的信念的坍塌。

所幸,大部分人不会遇到,一般文人也无力参与。


4

无处为家,亦无处不是家。变法退去的王安石,一面称“四海皆吾家”,一面又称“随顺世缘聊戏剧,莫言河渚是吾家”,家与非家无别,已然无缘“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解脱。

外在的不幸,自不必论,内在的不幸,让王安石再无一切幻想。此时,才明白一直刻意寻找桃源的可笑,“著意觅幽蹊,桃花误刘阮”。“惆怅老年尘世累,无因重到武陵溪。”见过了,试过了,失败过了,人老去西风白发,信念被现实所嘲笑,无因重到桃源,亦无心再筑桃源梦。

于今幻灭,不待黄粱梦,人间即梦间。只因曾对信念信的极真,此时才对一切感觉极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无心”之人,自然不会去寻觅“此心安处”的桃源路。


5

如此,何以消遣残生?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山间岁月,余下的,只是观景,读书。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书可闲看,莫作认真语。补天梦,桃源洞,此生误,老去更懒再续。

此恨如何,此愤如何,寄与山川作呓语。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语只应闲客赋。未知忧患,未知天下杞人忧,动静之中,有心问道桃源路。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乃是心曲。繁华落尽,空梦碎尽,独对天地,识破救秦避秦两萧疏。

千山鸟绝,万径人孤,斯人寂寥,亘古穷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心安处是歧途,此心灭处无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