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营本质联想到互联网金融

最近听了黄有璨老师的一节线上课,拨开高深莫测的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等等迷雾看到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运营就是链接用户与产品,维护用户体验的同时新增用户数量,从而增加收入的总和。这个概念看上去大而虚,但是在林林总总如雨后春笋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出现,总跳不出这个框框。

从运营本质联想到互联网金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如在传统银行业,运营是运行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的活。计财管钱,分配给前台的kpi,增加多少费用都由计财说了算,资负从运营效率的角度考核,发放规模。运行管理部主要功能是维护实际产品的运行。转移到互联网金融里,以app、公众号等形式,以大数据为支持,对内有效维护客户,对外高效新增客户的就统称运营了。

作为一个拥有一些投资技能的金融从业,举目望去,用过的听过的互联网金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银行券商类app,直接从线下转化为线上,是顺势而为的产物;二是平台类,支付平台投资平台基金期货黄金P2P应有尽有,是集大成者;三是圈子类,公众号论坛,大V和粉丝,你投我也投,产品在这里广而告知。

运营的四大思维特式在这三类互联网金融里各有偏重,和各类产品服务的前世今生有关。

一、杠杆式思维

互联网运营中,发展单个客户的费用波动性变大,早已摆脱了大概送几条毛巾几个杯子办张信用卡的模式。一场好的营销策划就像亚里士多德的支点,以少量费用撬来多个新客户。同样,某一类产品只要抓住自己的杠杆点就能牵一发动全身。第一类就是依赖,比如手机银行类,储蓄是普通人最早接触的金融产品。延续至今,只要和银行打交道,于人于己方便,就会使用手机银行。用户基数大,容错率高,很多时候不得不硬着头皮用下去。看各大手机银行在app store里的评价,大多寥寥无几,还多是抱怨联网很慢,界面混乱等差评。可见这类app多是线下推广,目前主要功能还是以维护客户服务客户为主。

使用平台类金融产品服务的用户,看中的自然是效率,就在一个超市能买全要的东西,价格便宜量又足没必要再跑一家呢。比如支付宝信用卡还款,一张储蓄卡能还上多家信用卡,天天基金网能以一折费率买的基金,都是给用户节省时间节省金钱的。

第三类的杠杆点就是生态,这也是互联网运营的一个特式,下面会具体讲到。

二、流程化思维

互联网运营有多个场景,需要环环相扣最终赢得客户,第一类常见的就是客户经理或柜台人员协助下使用app。第二类多是口口相传,怎么用,怎么样省钱又方便,靠口碑营销。第三类则是链接导向某产品,一步一步引导客户够买。

三、生态化思维

黄老师用下面这张图说明了运营应该怎么建立生态。第一类app多使用了通讯功能呢个,可能客户经理建个小群,但这种用户链接仅仅在互联网上是不稳定的,巩固通过线下活动。往往产生链接也并不是因为产品。但现在很多银行将电商植入了平台,做到了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的生态闭环,将信贷产品-信用卡很好的链接在一起。

从运营本质联想到互联网金融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生态性更直接,用户往往会自发的研究推荐产品。让生态社区更有活力。

四、精细化思维

对所有运营都适用。每一次的推广都需要精心策划,因为在诸多场景中都可能脱节而导致失败。

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运营也不能脱离“信用”这一根本。如果每一次产品-维护客户-优化产品-吸引新客户这一环路都在巩固这个根本,那离成功的运营不远了。

p.s一点感想,欢迎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运营本质联想到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