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第十章

子曰:“视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注意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经历、秉性习惯,这个人就不可能隐藏的了。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若是言行不一致,迟早会被人发现其真实的一面。

这句话若是讨论起来,确实挺有意思。孔子用了廋这个字,说明他设定的这个人物原本是个伪君子。这里插句话,孔子对人物的分类无外乎几种,真君子、真小人、伪君子。为啥没有伪小人呢?谁闲的蛋疼明明是个君子,偏要去伪装成小人(当然,看历史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孔子这里说得便是伪君子一类的人,其他两类都是真的了,何必隐藏呢?

高晓松先生说过中国古代对君子的要求太高太高,几乎就是一个禁欲、只为他人着想的人了。我想在南宋之后,还开始变化,诸如二程、朱熹之流,完全就背弃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黄梅戏有个曲目《朱熹与丽娘》,虽不知是不是事实,但“灭人欲”终究是害己害人。因此才会有层出不穷的伪君子。这说明真君子难当。那伪君子相对于真君子多好当,嘴上说说仁义道德的话、私下去做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因此孔子说一直仔细观察这个人,这个人就没什么可隐藏的了。

说到这,我又想插一句。有时候,不想当君子时,会被人抬高到君子的位置。比如说我吧,因为喜欢看书,经常和身边聊天能说很多大道理、冷知识,然后连我都没意识到自己被提高到一个在他人眼里什么欲望都没有的君子了。一次,吃饱喝足之余,”饱暖思淫欲“嘛,拿着手机看美女图片,被一女生看见了,说你还看这些淫荡的东西?!我当时很震惊,第一点我是个正常的男性,看个图片稀释个荷尔蒙不是很正常吗?第二点,这些东西很淫荡吗?什么东西才能被定义为淫荡?从那刻起,我意识到自己以前犯的很大错误,光和别人聊形而上的圣哲之话就给别人留下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即使你不完美,他脑补成一个完美的你。这种符号化的印象可能就是存在别人大脑中关于你的一切,他们没有了解全面的你。这告诫我以后的社交,我便注意这点了。不过,第一印象刻得太深,确实难以和后来的印象融合。

写了这么多,我该做决定了。当然,伪君子、伪小人是万万做不得的;从我的道德观上来说,真小人比伪君子好,但是真小人的话生活处处碰壁,与人交往不得;真君子是真的很难做啊。所以很早我就决定了,做个真实的平凡人,具体的情境具体去分析处理,管他君子小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政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