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经典

只有经历独立才可以人格独立

我给一般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的建议还是“先就业后择业”,下面我就讲讲我的理由,主要有四条:

其一,人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能在人格上独立。

我在美国的一些同学,拒绝家里给他们钱,而是靠打工挣生活费。一些同学,每周除了读书还要在校外工作 20 个小时,加上路上跑的时间,非常忙碌,每天要搞到两点钟才能睡觉,非常辛苦。这并非因为他们家里没有钱,而是他们告诉我,这样家里就管不着他们了。

在国内,我听到不少人抱怨家长干涉他们的事情,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工作时间不短了,但还要靠家里提供经济支持。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在父母、亲戚关系上有时也是如此。

在温哥华有很多做移民监(为了等绿卡和成为加拿大公民不得不呆在加拿大的人)留守当地的阔太太们,每天的生活极其无聊,以至于有任何活动都会参加。其中的一位私下里和我的合伙人讲,她丈夫的四个孩子有三个妈。

我的合伙人问她为什么不离婚呢?原因很简单,经济不独立就无法有人格的独立。因此,无论男女,大学毕业后,保持自己的经济独立非常重要。

其二,年轻人有时也搞不清自己将来喜欢做什么,可能适合做什么,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工作才会有答案。

我本科毕业后,想着总该做点技术活,否则大学不就白上了?但是到了社会上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技术活给你做,有什么工作就是什么工作了。做着做着,就发现自己还有一些过去没有发现的潜能,比如市场营销能力。

美国传奇的企业家李·艾柯卡(福特和克莱斯勒公司前总裁)本来一心想做技术,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做销售,这些都是通过工作得到的经验,而不是事先设计好的。

我数了数清华企业家协会的全球 400 多名会员(入会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因此这么多年下来,只有这点会员),几乎绝大部分人最后所从事的事业和当初所想的不一样。

但是有一条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先就业,再择业。因为在我那个年龄段的人,是不可能像英国的哈雷(大科学家,哈雷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或者波义耳(著名物理学家)那样,由家里给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所有条件。

第三,想在未来做成事,知道怎么做很重要。

很多大学人事部门指导毕业生就业的老师常讲,国内职场新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就业观的问题,更具体地讲,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认清自己。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家长和老师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学习,进了大学就有了前途,当然那些像衡水中学那样将教育变成考试,将考试变成打仗的中学,更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这样的学生,好不容易通过高考,又在大学里经过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总算拿到了文凭,以为可以开始兑现当初的承诺了。其实,那些并不存在的承诺,无非是他们的家长和过去的老师有意无意欺骗他们而已。

很多国内的年轻人和我讲,他们在走出校园后最大的挑战就是单位里的人否定他们学到的东西,他们满怀希望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方常常是说,“你们这些书呆子的想法根本没有用,我们过去早尝试过了,行不通。我说什么你做什么就好”。

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挨了这么一棍子,不仅颠覆了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和价值观,而且会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一些人会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其实,他们在单位里的前辈并没有说假话,而是过去家长和鼓励他们一心考大学的老师欺骗了他们(当然那些人也在欺骗自己)。因此,当一个人从大学毕业时,他不得不开始怀疑他所崇尚的价值观,并且重新树立自己的三观。这是非常痛苦的。

不仅中国的学生如此,美国的情况也类似。我有一次在伯克利对那里一个协会中的学生讲,“你们很快就要毕业了,很多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失业,而不是你们想象的大展宏图。你们很多人是背负了贷款上学的,满以为对教育的投资会有回报,但是社会并不会因为你们在经济和时间上有所投入,就必须给你们买单。你们只能靠‘手和脑’(MIT 的校训)证明你们对社会有特殊的贡献,然后才能获得报酬,偿还你们的贷款”。

在美国,大约有 1/5 的大学毕业生在两年内是找不到工作的,因此很多人只要有一个工作,他们就接受。

第四,任何经历,只要善用,都是有价值的。

很多人讲,我毕业后转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耽误五六年的时间了,如果能让我重新来一遍,我会冷静地思考,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好几年青春时间。但事实并非像这些人想象的那样,没有五六年的弯路,他们未必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任何人来讲,先走弯路和后走弯路,时间都是一样长。我在清华隔壁系的一位同级的学霸级女生,本科毕业就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出国了。而我在国内先工作了 5 年,做过各种事情,还读了两年研究生才出国。到美国后,这位学霸还在读书呢,最后的结果是和我几乎同时毕业。

她读书不顺利的原因是,在过去那种靠考试成绩上位的环境下太顺利,以至于到了做研究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与老板、同事们合作,科研进度非常缓慢。

类似地,我在 Google 遇到过两位从加州理工来的学霸,一位男生进 Google 时才 18 岁,另一位女士过去上学时跳了四级,到 Google 时 22 岁,已经有了 4 年在微软的工作经验了。不过,他们完全不能适应 Google 的工作节奏,总在拖别人的后腿。

后来我们给那个男生换了很多岗位,他都难以适应。那个女生干脆离开了 Google。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人过去是上天的宠儿,但是,经历的欠缺让他们日后走了更多的弯路。

相反,我那些很复杂的、看似毫不相关的经历,后来证明都派上了用场。也就是说,不论什么工作,只要做起来,并且认真去做都会有收获,都会是将来的无形资产。

很多毕业生因自己所受的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对社会的片面理解,在就业方面常常有下面这些误解:

第一个误解: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越高越好。其实,第一份工作应该是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工资高低在其次。关于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找,我在第 119 封来信中已经介绍过了,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点击来信末尾的链接回顾一下。

第二个误解:工作最好轻松点。虽然不能讲越忙的工作挣得越多,但是一般来讲,轻松的工作不仅收入低,而且也让人得不到锻炼。最糟糕的是,如果毕业生一开始就染上了懒惰的习惯,将会危害自己一辈子。

人宁可在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干,多学一点,多加点班,让自己最终实现少加班,多挣钱的目标,也不要到了四五十岁还不得不每天加班养家糊口。

第三个误解:要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热爱的工作。关于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说了,所谓先就业后择业,就是在个人兴趣和工作本身产生矛盾时,牺牲一下个人兴趣。

第四个误解:要求老板好。好老板是可遇不可求的,人应该学会到哪座山,唱哪山的歌。一开始不要对单位,对老板期望过高。遇到好老板,一定要对上帝感恩,对缘分珍惜,遇不到也没有关系,职业的过程还非常长,好运气总会有的。

明天,我会聊聊对择业和创业的看法。

祝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军~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