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部分国人的信仰

庄子说:“受命于天,唯舜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庄子这位世外高人讲的正应该也是“孝道”。

公元前2300左右,虞舜的时代,历史称“禅让制”时代,用2000年后古希腊的词语称谓“民主时代”。舜这个人可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是因孝而出名的平民, 被四方诸侯推荐为继承人,他也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女。从某中意义讲,舜不是一位帝王,更像西方推崇的古罗马时代的“执政官”。

史料记载:“舜,盲者子。父顽,母隐(借),第傲,能和以 孝,烝烝治,不至奸。”对舜家人的恶略是否夸大不得而知,总是,虞舜生存在恶的家庭环境中。他能以孝敬致和睦,处理事情得当、没有差错。父第谋划杀害他的时候能够逃避,不使父弟背上不道的罪行;有小的过错则坦然接受父母的处罚;始终对父母诚挚谨慎,从不懈怠。二十岁因孝而闻名,三十岁被诸侯(贵族)推举为继承人。老子讲:六亲不和,有孝慈。”又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大概就是指虞舜吧。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于公元380年公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欧洲成为基督教的欧洲。幸运的是,国人的历史没有哪个组织或强人受到感召而宣布某个人成为天的代言人,因而他们更接近自然、富有人性而因此具备强劲的生命力量,并且思想沉淀了自由的潜质。这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绵不绝的秘密所在,其内涵实质应该是孝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人神,合而为一”百姓的信仰是在血液里的敬祖宗、敬父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由孝而忠,“效忠”就有了政治的意义,与西方宗教与世俗机关的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此不多谈。

除了《孝经》以外,儒家的十三经大部分都避不开孝的问题。《论语》第一章《学而》开宗明义在布施“学孝道”。孔子说:“食色,性也。”可见,孝非人之天性。第二章“为政以德”在讲孝层次,此不多言。汉武帝实行了选拔人才的“孝廉”制度,称为“事前监督”;实行了“丁忧制”可称“适时监督”。都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之上的治国方略。即使隋唐实现了科举制,孝道依然是首要的用人标准,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说国人没有信仰,值得商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孝道是部分国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