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笔记(88)

刘双鹤,焦点解决讲师一期班,心理咨询师,成长分享第1160天,坚持运动第57天(2019.5.6星期一)

认知笔记(88)

人是一个智能生物,也可以叫一个智能设备——只不过这个设备用的基质是碳,所以叫“碳基智能”。而“人工智能”的基质是硅,所以叫“硅基智能”。

“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算力、数据、算法。

人类个体认知的退化、老化、固化有一个原因:跟人的认知特点相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把人的认知过程概括为三个步骤:

同化

我已经形成了一种认知模式,外界的信息一过来,我就对它进行整理过滤,让它适应于我的认知——我认为你是坏人,我就把关于“你是好人”的信息自动剔除——反过来也一样。

顺化

当你拿着一个框架去“框”外界的东西的时候,你发现框不住,一次不行,二次还不行,这个时候你就会反省“我这个框架有问题,我这个看法有问题”——对自己的既有模式进行修正。这其实这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我们以前说的“认知地震”——让你既有的模式被迫去改变的过程——就是“顺化”。

平衡

“同化”也好、“顺化”也好,都是过程性的存在,要达到一个平衡——“既有模式”跟“你接触到的材料”之间形成的平衡:“哦,是这样的,明白了,想通了”就是“平衡”。

“学习”跟生命活动一样,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你衡量自己是否在学习,要看是否形成了某种平衡态,是否有所收获。

当觉得一个东西特别有道理的时候,首先发生的是“同化”,用你既有的东西理解那个东西,证实你既有的认知——如果仅仅是这样“言言悦耳、事事顺心”的话,你就已经开始远离学习状态了。

如果你处于学习状态,你的心智上一定在发生另外一件事情——顺化,把自己既有的框架进行调整。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感和恐慌感呢?因为外界的这些东西让我们的框架觉得很无能,一直在颠覆你既有的心智模式,就成了一种恐慌状态。

学习的状态是同化和顺化达到了某种动态的平衡——学习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

想要让自己远离平衡态,首先就是不断接纳新的数据,对新数据、新信息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让新数据不断进入到头脑当中。

数据不是目的,新数据的进来,是在挑战你的既有认知。当你的既有认知作出调整,形成某种平衡,通过这种不断重复、练习、同化和顺化之后,人的大脑就会很聪明。

1. 人在认知上的竞争优势,不是“前台”的认知,而是“后台”的认知。

换句话说,通过反复学习和练习,将认知不断沉底,让认知冰山在水底下看不到的部分越来越大。

2. 两个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的较量其实是两种认知体量大小的竞争。

认知的绝大部分都是看不到的、后台化的,就像冰山的十分之九都在水面以下。

3. 不断接触新的数据、同化数据、优化算法,将认知能力沉底,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快速反应——这是人和“机器学习”共同的规律。

4. 最后,我们的认知会表现为:当机立断、急中生智、熟能生巧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笔记(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