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筒子楼生活(一)

文/秋波  

                                                            一

      1981年初学校放寒假前夕,我们这批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班主任李月秋老师的组织下,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东大楼教室开了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会上除了总结大学学习生活、对大家未来给予殷切期望外,还通知了留校同学工作的具体单位和宿舍安排情况。

       我们班一共有一百三十多人,其中有四十几个人分到延安大学,还有人分到西安美院和西安音乐学院,留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有八十多个同学。男生主要安置在学校家属区西院的三、四、五、六号楼里,女生安排在教学区东边的几栋教工住宅楼里。而我和十几个同学被安排在家属区西院5号楼西门洞一层的两个单元里了。

       这几栋楼都是学校上世纪50年代由河北张家口搬迁来西安时建的教工住宅楼,是青砖瓦房结构的三层老式建筑。每栋楼有三个门洞按东西向一字排开,走进门洞每层有东西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门,门里面有一个公共厨房、六个房间。

       走进单元门首先看到南侧的是厨房,其实它既是厨房也是水房供大家共用。然后六间房分布在走廊的两侧,南侧依次是两间8平米的小房子,一间12.8平米的大房子;北侧依次是两间12平米的中等房子,一间12.8平米的大房子。其实这两间大房子就是比12平米的房子多了0.8平米的拐角而已。

        每个单元有一个公共厕所在单元门外供单元内的男女共用,平时不用时都由铁将军把守着,每家一把钥匙以方便使用。东边单元的结构和西边一样,每个门洞的结构也一样。

        住房情况是:除了原有的住户外,我们这些单身被安排到8平米的房子每间住一个人,12平米的房子每间住2个人,12.8平米的住3个人。

      很不幸,我被分配到西边门洞西边单元里最西边朝南的12.8平米的房间里。这已经是整栋楼最西头了,也是学校家属院最西边了,围墙外就是农田。房间里住的是明相、振江和我三个人。而我的床是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一年四季阳光都照不到的位置。

       我们分到这里的十几个同学兴高采烈、有说有笑地来到这里看房子时,被这里的房子吓到了。

      “这个房子太小了,咋能住三个人呢?”分到三人间的几个同学不满地说。

       “你看人家一人一间的多好,二人一间的也比咱们的好多了。”

       “咱们几个运气不好呗,认命吧。”

       “有房间住就不错了,不要再发牢骚了,赶紧打扫卫生,准备搬家吧。”

        我们宿舍老大明相说话了,我和振江知道说也没用,只能很不情愿地开始收拾房间。三个人分工,扫房子、擦窗户、擦门、擦桌子、擦床、扫地、拖地,就这样不一会就把房间收拾干净了,只等着晾干搬家了。

       这样的条件虽然悲催,住的艰苦,但毕竟证明我们这些山里娃、农村娃、小城市里的娃从此以后就留到大城市,留到西安城,留到大学里了。也证明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将走上大学教师岗位要为人师表了。同时也喻示着我们将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谱写每个人不同的人生乐章了。想通以后我们的心情还是非常愉悦的。

        我们这次搬进西边单元的同学除了我们三个外还有:小平、乾生、永全,新选、百忍,君义,宝红等人,东边单元搬进来的有:千博、有才、晓军、科祥、畅生、恩科、建堂、继超、跃进、西民、全锁等人。从此这里就变得热闹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这栋楼的中间门洞和东边门洞一层也住着我们的同学。3号楼西边门洞的一层也有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这几个门洞的同学经常在一起活动,集聚、玩耍、聊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乐的筒子楼生活(一))